摘 要:數學來源于生活,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就會使自己越來越充滿智慧,讓學生動手實踐,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從而產生新的思考,發現新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從中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教學;趣味性;動手實踐
“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資源。”這是一句蘊含哲理的話。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其實,從本質上講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交往和思想交流的過程。新課程標準中過多地強調站在學生的角度,用學生的眼光去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做到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資源。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從生活經驗入手,情景導入,富于趣味性
數學是與生活相聯系的,來源于生活。如,在四年級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上完后感觸很深,心中有許多的心得體會。上課一開始,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即求相遇的行程問題),讓兩名學生上黑板演示,不斷地讓學生體驗畫圖策略存在的價值。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讓學生找出數學信息、發現數學問題,引導他們畫圖整理信息、分析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剛開始,整個環節、整個過程雖然我多次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去創造,想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但我卻忽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放手放得太快,當我發現問題之后,立刻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帶領他們去分析問題,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備課過程中除了備教材,還應去“備學生”。
二、讓學生動手實踐,感受數學價值之所在
現在的學生往往缺乏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缺少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光聽老師說。也許,老師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擺一擺、做一做,更能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從而產生新的思考,發現新的問題,讓學生從中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例如,我在《圖形與變換》教學中,通過各種方式,先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圖形變換的過程,觀察是如何變換的,先想一想,再在方格紙上擺一擺。把操作、思考和語言表達結合起來。就像某位老師所言:小學數學課堂并不是簡單“1+2”的知識傳授,而是師生生命中的重要經歷,教師只有不斷地啟迪他們的智慧,完善他們的人格,才能為他們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面對現實,教育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在改變,教育的對象“學生”在改變。所有這些改變,要求我們這些教育者必須學會改變,改變教育教學方式,更能教育理念,不斷學習、不斷自育、不斷進步。
三、數學問題生活化,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
數學來源于生活,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為人人所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進而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這是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例如,在《圓的認識》這節課的練習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質疑:“日常生活中,為什么把車輪都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里?這是為什么?”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圓內所有直徑都相等的含義,從而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數學”“做數學”的目的是“用數學”。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東西甚多!作為教師,我們應深挖教材、研讀教材、活用教材,掌握課本中的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知識,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開心。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加強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升自己,活到老,學到老,做到一面教、一面學,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
參考文獻:
[1]游建華.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08.
[2]李亦菲.小學數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1.
(作者單位 安徽省合肥市世界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