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有幸參加了三明市小語教材培訓與回訪活動。這次活動共開設了三節觀摩課,其中一節就是由廈門英才學校景亮老師執教的《慈母情深》。
《慈母情深》這篇課文,節選于梁曉聲的小說《母親》。作者深情地說:“我的小學時代,中國處于連續的自然災害年頭。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大多數人家的生活都很困難。我自己的母親是怎樣的含辛茹苦,我的同學們的母親們,甚至我這一代人的母親們,幾乎也全都是那樣的。”“我想要用文字,為自己的,也是我這一代大多數人的母親畫一幅像。”
初讀《慈母情深》,我禁不住淚眼朦朧。作為20世紀60年代出生之人,我很自然地聯想到了自己的小時候,聯想到自己的母親。我想,很多人讀這篇文章都會產生共鳴。畢竟,那個困難的年代離我們并不太遙遠。我擔心的是學生——這篇文章寫得太“慘”了,背景又很不容易理解,現在的孩子能接受嗎?景亮老師會怎樣教呢?
課在《游子吟》的音樂中開始了,在教師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導中,短短的一篇文章竟被演繹得一波三折、波瀾起伏。它像一口井,開掘得那么深,清泉汩汩流淌著,充分顯示了教師的智慧和真情,顯示了教師教學的藝術匠心。
印象最深的是教師從文本和學生兩個角度出發,思考教學目標、教學思路、教學策略,緊扣“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這句話感悟慈母情深,分以下幾步走。
1.學生聯系實際說“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覺,找到感覺后再指導學生讀好“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這個句子,并找到文章中“我鼻子一酸”的具體描寫。
2.聚焦重點詞句,從母親的外貌和動作的描寫中感受母親的瘦弱、艱辛、勞苦、慈愛……每品析一句,就呼應一次“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
(1)通過句子“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和縫紉機挨得很近。周圍幾只燈泡烤著我的臉。”抓住關鍵詞“彎曲”“極其瘦弱”“挨”“烤”,從高溫艱苦的環境、瘦弱扭曲的身姿中讀懂母親的艱辛、勞苦、奉獻、犧牲……字字含情,所以,“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
(2)通過句子“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抓住“皺皺的”“龜裂”深化母親的艱辛、勞苦、奉獻……所以,當母親把錢塞給“我”時,“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
(3)“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這是極富梁曉聲風格的語言,沉郁、濃重、嚴峻。該描寫仿佛一組慢鏡頭,播放著生活的困頓和母親的辛勞。景亮老師讓學生充分體會將“我的母親”置于句末這種表現形式所產生的強烈的震撼力,再次呼應——見此情此景,“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
這原是作者的心聲,此刻,也是讀者的感受。
(4)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類似的描寫——“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發現句子的特別之處,指導學生讀好這些特別之處,處理好四個連續的“立刻”的朗讀節奏,將母親的辛勞與忙碌充分表現出來,又一次呼應“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
3.聚焦重點詞“震耳欲聾”,從環境描寫中感受母親的辛勞,當生活的困頓、母親的艱辛與給錢的慷慨形成鮮明的對比時,“我”對母親的熱愛、感激、體恤……怎能不化作“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
4.升華情感:此時此刻,“我”手里攥著的僅僅是錢嗎?
真是一氣呵成,酣暢淋漓。聽課至此,我知道,學生的心里已流淌起一條愛的河流,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盡管汪國真說的是至理名言:“我也愛母親,卻和母親愛我們不一樣。我們的愛是溪流,母親的愛是海洋。”那又有什么關系呢?是的,任何年代,中國的母親都不輕松,都挑著沉重的生活重擔。任何年代,中國的孩子對知識的渴求都令人感動。同學們此刻也一定想到了自己的母親,一幕幕生活畫面一定也像一組組快鏡頭或慢鏡頭一樣從腦海中掠過:中午回去,他們在母親面前的表現一定比平常更乖巧,更懂事。當他們回家把閱讀鏈接中冰心的詩《紙船——寄母親》中的某一句獻給母親的時候,他們的母親該笑得多么甜蜜!
這就足夠了!
(作者單位 福建省永安市北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