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的學習方式不能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而是一個讓學生充滿興趣、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過程,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愛數學,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關鍵詞:興趣;信心;主動學習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從心理學角度看,認識事物是一種心理行為,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認知心理越貼近,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的情感就越真切,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下面,我就在數學教學中如何讓數學課生動,讓學生學得主動,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創設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要創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學生又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探索,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而且,小學生還對動畫故事非常感興趣,在故事中他們的思維容易被啟迪、開發、激活。對來源于動畫故事的情境串就會產生可持續的動機,這是一種催化劑,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生動結合,使課堂充滿生趣。
如,教學《認識負數》中讓學生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這一環節,老師引用了動畫故事《0的遭遇》:“正數”家正在舉行活動,可熱鬧了,“0”看到了,也想去參加,于是興高采烈地跑向“正數”家,剛到“正數”家門口,就被攔住了,“正數”們對“0”說:“你不是我們的家人,你不能進來。”聽罷,“0”只能垂頭喪氣地離開了。走著走著,看到對面的“負數”家也很熱鬧,“0”又提著興致跑向“負數”家,可到了“負數”家門口,也被攔住了,“負數”們也對“0”說:“你不是我們的家人,你不能進來。”“0”聽了,傷心地走了。讓學生看完媒體出示的動畫故事后說說:為什么“0”會有這樣的遭遇呢?很多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并且都能正確答出“0”與正、負數之間的關系。
只有讓每個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積極投入學習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發現,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生成性的教學能開發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潛能,能切實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滿足歸屬心理,提高學習信心
小時候有一種強烈愿望:希望自己成為班集體中的重要一員。而如今,向很多學生打聽,他們也有這樣的愿望,他們希望自己被班集體接納認可,并在集體中表現出對別人的影響力。這種心理一旦得到滿足,他會找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為了保住這個位置,他會有更大的興趣去參加集體活動,爭取在活動中不斷有出色的表現。
在課上,要盡可能地多采用合作學習,讓學生分小組活動,并明確分工,一起探索知識。不管是在合作活動中還是平時的學習中,都要始終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到以鼓勵表揚為主。對于表現好的優等生要表揚,讓他增強自信,發揮更好。
三、布置實踐活動,促進主動學習
實踐活動是一種主動學習的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總之,就是使學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動中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既發展學生的思維,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統計時,老師布置學生調查統計各學生家庭成員所喜歡的電視專欄及收看時間的情況,制成統計表和統計圖,并提出問題:根據統計表的情況,若你是電視臺臺長,你會怎樣安排電視節目。學生學習主動性非常高,并提出了非常多的設想。既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又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學生的心理出發,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以“我要學”的心理,自覺、主動地學好知識。
參考文獻:
[1]曾莉華.談數學課堂的預設與動態生成.小學數學教育,2005(10).
[2]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
[3]鐘啟泉.教育的挑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18.
(作者單位 蘇州葉圣陶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