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這五個方面共同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而且提出積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的教學手段,把文本、圖形、影像、聲音、動畫以及各類多媒體教學軟件滲透到教學實踐,極大地調動了學習氛圍,展現現實的生活,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學習風暴。以下是我運用多媒體在英語教學后的幾點感受。
一、多媒體有利于資料的收集
傳統的教學資料來源于課本、圖片、錄音機、投影機,圖文并茂的材料幾乎沒有,單調的信息傳輸給學生,這樣的信息來源顯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靈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多媒體的集成特征與網絡化和存儲技術相結合為教學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和非文字信息,極大地改善了教學環境,多媒體計算機與Internet聯網后可靈活、快速、高效調用國內外信息資源使得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方法更多樣、更靈活。
二、利用多媒體渲染學習氣氛
一堂成功的英語課必須要有一個好的課堂組織教學,學習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將對整堂課的英語教學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精妙前奏能使學生對這堂課一見鐘情,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喜歡學英語,熱愛學英語,參與到課堂中來,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去。一般在英語課前的幾分鐘,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活潑富有節奏的英文歌曲,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學習英語的良好境界。抓住這一時機,我又在開始上課時的5分鐘之內,對學生進行語音訓練,充分利用投影幕布,多聽標準的語音,讓學生在語音的學習中,感知語音的優美、語調的流暢,培養學生的語感,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多媒體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
新課程提出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傳統的文本教學是老師一邊讀一遍翻譯,學生是一邊聽一邊寫,片面注重于單詞和句型的講授操練,形成了對話的形式,忽略了整篇文章的理解,沒有重視文章的本身的情境和文化作為支撐,影響了學生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寫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所以說小學英語語篇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語篇在小學高年級占有較大的分量,篇幅較長。語篇所涉及的主題都是以學生身邊熟悉的環境為原始材料,恰好多媒體抓住這個優勢來創造具體形象的環境,哪怕是簡單的音樂背景都起到微妙的效果,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一定的親切感及熟悉感。動畫與問題的設計相結合,合理有效的語篇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也奠定了基礎。在A Christmas 中出現的禮物和人物比較多和復雜,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方框:
播放動畫的時候,學生就會有目的地來篩選信息,動畫真實展現了那一天的人物和人物間的關系,學生很容易做出答案,這樣就會獲得學習的成功感。
四、適度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應用于教學,很大程度上幫助了老師和學生,但是如果過度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效果也不理想。有些老師為了使英語課上得有意思,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課件上,整堂課基本上是由計算機操縱,教師只成了一名“鍵盤手”,負責把事先設置好的程序一一展示出來,學生成了觀眾,一節課下來甚至不用板書,不寫一個字,學生渾渾噩噩的,不能掌握本課的主要內容,這樣,一堂課就成了“流水課”,忘卻了多媒體教學只能起輔助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結果事與愿違,沒有體現出以學生主體的特點,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習的過程是能力培養的過程,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與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還有些老師已經習慣了多媒體教學,覺得多媒體簡潔方便,從而喪失了自己的一些獨特鮮明的教學方法和風格。其實,有些教學手段不能被多媒體所取代的,例如掛圖、實物、簡筆畫、黑板的板書。老師制作課件的時候主要是從教者的理念出發的,學生按照他事先設計好的環節來學習,學生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我們教者在設計教學課件的時候不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他們的學習水平和學習心理作為切入點,匯入重難點,使他們在活動中了解和掌握教材,運用英語思維來分析問題,學以致用,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學得活,學得輕松。
通過實踐,我認為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效的多媒體應用賦予枯燥的單詞和句型于生命力,使得零碎的知識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多媒體教學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姜堰市里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