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點,也是品德教育的歸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課堂回歸于生活,讓學生在熟悉的材料中理解品德內容。
關鍵詞:品德;生活;回歸
一個人的品德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悟和認知,因此,品德與生活課教學要以活動為載體,讓生活走進課堂,以拓展為橋梁,讓課堂最終回歸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兒童在活動中認知,在生活中發展。
首先我們要以活動為載體,讓生活走進課堂。有位教育學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說得真好。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一名品德與社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考慮活動是否貼近孩子生活,是否具有時效性。不僅要組織學生多聽多看,更要引領學生多做,多參與貼近孩子生活的活動。
如,教學《生活中處處講規則》一課時,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講規則的重要性,就先讓孩子們舉行了一場自由自在沒有規則的“掰手腕”比賽。一開始,孩子們聽說沒有規則,想怎么比就怎么比,都非常興奮。可隨著比賽的進行,不和諧的音符就出現了:有的孩子因為對方站起身來掰手腕而覺得比賽不公平;有的孩子因為對方用兩只手掰自己的一只手而覺得對方勝之不武……
看到他們群情激奮,我話鋒一轉:“孩子們,誰都向往自由自在,可生活中若真的沒有了規則,將會怎樣呢?”孩子們有了切身體會,爭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說:“沒有規則游戲就無法進行。”有的說:“不講規則會導致不公平競爭。”還有的說:“真是糟透了!”……一切水到渠成,我順勢引導孩子:“不僅做游戲需要講規則,其實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規則……”
無需說教,讓孩子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這一貼近孩子生活的活動,他們就真正體會到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另外,一堂好的品德課,不是孩子學習的結束,而是一種嶄新的開始。在品德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課外拓展,讓他們把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在課外得到實踐和升華,使孩子的道德習慣、道德品行真正得到提升。
《節約用水 從我做起》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一課,重點是引導孩子感知水的重要性,了解水資源的匱乏,樹立節約用水的環保意識,培養孩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這些道理孩子們不說也知道,而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缺乏節水意識,浪費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針對這一現象,我設計了這樣的課后拓展:每個孩子列舉5條自己在生活中浪費用水的壞習慣,張貼在家中,請父母做監督員監督改正。如果說這節品德課喚醒了孩子的節水意識,激發了孩子珍惜水資源的情感,那么課后拓展則把這種情感和意識化成了學生的行動,并將逐漸轉化成為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魯潔教授在《再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向生活世界的回歸》一文中指出:“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它的生活化只能是它回歸生活世界的一個前提條件,卻不是它的充分條件……我們這門課的改革不能到此為止,作為一門生活實踐的課程,從生活出發還必須讓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與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斷發生動態聯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生活世界,成為其中的一個‘活性因子’去改善人們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們去學會過一種有道德的社會生活。這才是本質意義上的回歸。”
所以,在品德課的教學中,巧妙地設計品德課的課堂活動和課堂延伸環節,不但可以補充課堂教學時空的不足,而且創造了條件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最終做到學以致用,回歸生活。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范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