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教師的教學觀念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教師清楚地認識到:把生活引進課堂,讓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實踐數學,是學習數學的最好方式。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聽別人講的故事,也許很快就能忘掉,但如果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或許終生難忘。可見,實踐與體驗何等重要。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在親身體驗中感悟數學、獲得能力呢?
一、聯系實際,做好課前實踐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必要的生活實踐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而小學生由于生活經驗很少,有些知識學起來會感到吃力。所以,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前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實踐活動,收集生活中相應的數學素材,讓學生在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同時,從生活中發現一些數學問題,為課堂教學積累一些感性認識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教學“噸的認識”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到市場、商店去充分了解各種重量單位,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課上,面對新知識,學生的頭腦中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是滿載著獲取的信息、質疑的問題、自己初步的了解。有了這樣的先期準備,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會輕松,知識的重點難點也將迎刃而解。
又如,教學“圓的認識”課前,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套圈游戲:同學們站成一排,向他們前面的一個固定的竹竿上套圈。結果離竹竿近的同學套中率較高,而離竹竿遠的同學卻屢套不中。平靜的氣氛頓時打破了,大家七嘴八舌地爭論著:“離得近的當然容易投中,這不公平。”“大家應該圍成一個圓圈,把竹竿固定在中間,這樣就合理了。”“為什么非得圍成圓形?圍成別的形狀可以嗎?”……課前的實踐活動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積累了學習新知必需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同時還自覺地進行觀察、思考并從中捕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而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了這樣的課前體驗,課堂上的理解并掌握圓的特征自然水到渠成。
二、創造條件,引導課中探究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主渠道。《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的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好辦法。”因此,教師作為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在課堂教學中應十分重視為學生創設有利于他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身智力活動的內化這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去體驗數學、感悟數學、領會數學。
1.創設學習情境,將知識轉化為適合學生探索的問題
現實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最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來。因此,依據知識的重點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巧妙地把數學知識轉化成適合學生探索的問題,能喚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使他們在富于思考的實踐活動中,體驗數學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認識”時,教師先給學生提這樣一個問題:“老師的一塊玻璃臺板不小心壓碎了,壓碎成兩部分(如圖)。如果要照原樣配一塊,用不用兩塊都帶去?
這樣的問題,生活中常有發生,但學生從沒有仔細考慮過,富有現實意義、極具挑戰性的問題頓時把學生的思維激活了。有的說兩塊都得帶上,有的說帶第一塊,有的說帶第二塊去。在學生爭論不休,無法解釋其中緣由時,教師適時介入:讓學生每人拿一張長方形紙進行觀察、對折等活動,看能發現什么。經過實際操作,學生很快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有四個直角這一特征,而第一塊玻璃實際上具備了長方形的幾個要素,所以,帶第一塊玻璃去就相當于帶走了完整的玻璃。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拉近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距離,把數學知識轉化成了學生樂于探究的問題。賦予了生命力的知識在學生的主動探究中真正內化。
2.優化學習材料,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全過程
數學是抽象性很強的學科,但抽象的問題往往來源于現實。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把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為學生提供能激發學生探究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踐與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1)改造學習材料
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資源,也是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依據。近幾年,盡管我們的教材一改再改,日趨貼近學生的生活,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材中仍有很多例題與習題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甚遠,如,裝配儀器、抽水、裝電桿等,讓學生研究這些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問題,他們沒有絲毫興趣,更不用說積極參與了。面對這樣的學習材料,教師要善于聯系實際,及時收集和整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材料,替換課本中的例題和習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改造學習材料,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探究活動中,體驗數學思維的快樂。
例如,教學“歸一應用題”時,教師可以自行設計一張商業發票,讓學生模擬在小超市買賣商品,開具發票,隨后讓學生說說填發票時是怎樣想的。填寫發票的過程就是解決“歸一”問題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材料,緊密聯系實際,學生興趣濃厚,他們在親歷知識的實踐活動中,不僅可以掌握必要的數學方法,體會數學的價值,還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補充生活化的材料
知識的內化需要一定的過程,而這一過程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與體驗才能完成。由于課本容量有限,使得許多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事例未能進入課本,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教材中補充一些生活化的材料,使學生初步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知識的重要用途,增強學生應用意識。
例如,教學“比例的應用”時,教師補充這樣的學習材料:想辦法測量出學校旗桿的高度。孩子們踴躍發言,一個說:“這還不容易,拿個尺量就行了。”有人反駁說:“不行,旗桿那么高,怎么量呀,再說也沒有那么長的梯子呀。”又有同學說:“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能不能利用我們學過的比例知識呢”(看來學生已經具有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了。)……經過爭論,大家終于達成共識:只要借助第三個物體求出單位長度物體的影長,再在同一時刻量出旗桿的影長,根據比例的知識就可以求出旗桿的高度了。下課以后,學生迫不及待地到操場上去量、去算,他們已完全融入這個情景當中,自然而然地進入體驗的境界。
3.組織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也是他們發掘自身潛能、體驗成功的過程。而合作交流則是完成這一過程最好的方式。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在傾聽別人的發言,發表自己的見解中,擴展了思維;在分工合作,共同克服困難的同時,享受著快樂。這樣的探索活動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應用知識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群體互動中,展示自我,體驗成功。
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用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通過剪、拼、擺等活動,探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他們有的剪、有的拼,幾分鐘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組推導梯形面積的方法。接著大家開始了交流,臺上同學講,臺下同學不時地加以補充、提問。同學們在合作交流中,掌握了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通過一個人的力量所不可能達到的。這樣的合作交流,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使他們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體會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學以致用,搞好課后延伸
數學的生命力在于它能有效地解決現實世界向我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學到的數學知識只有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才會變得鮮活,更有價值。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后延伸,聯系生活實際多為學生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使學到的知識真正轉化成能力。
例如,在學完統計知識后,教師讓學生去調查某文具店筆的銷售情況,出示下列研究性材料:親自去了解一家文具店每種筆一個月的銷售數量,然后制成統計表和統計圖;分析整理好的數據;再設計一份下個月筆的進貨清單。學生在收集、處理信息的過程中,不僅知道了如何運用統計知識來說明一些問題,而且獲得了廣泛的生活經驗,增長了知識,提高了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
又如,學完“容積和容積單位”后,教師布置了這樣的課后實踐作業:用一塊長40厘米,寬20厘米的鐵板焊一個深5厘米的長方體無蓋的盒子,你能設計出幾種方案?怎樣使用這塊鐵板,就能使焊成的鐵盒容積最大?學生通過不同方案的設計,實踐與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知識在運用中得到了升華。
總之,讓學生體驗數學、實踐數學是學生學好數學的最好方法。如果每位教師都能真正落實課標的這一精神,相信我們的學生就一定都能喜歡數學,獲得成功,這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作者單位 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新建路西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