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詠鵝》生動地描寫了白鵝戲水浮游時自由自在的神態、動態、聲韻和色彩,反映了作者駱賓王對白鵝的喜愛之情。根據該詩的內容和兒童的年齡特點,教師可以采用觀察法、談話法和情境教學法來進行講解,這樣既能鍛煉小學生觀察事物和回答問題的能力,又能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詠鵝》;文本解析;講讀教學
《詠鵝》是小學一年級學生學到的一首古詩。這首詩的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駱賓王(約640-684),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文學家。唐高宗永徽年間官至侍御史。武則天時,駱賓王因上書而獲罪,被貶為臨海縣丞,仕途不得志遂棄官而去。曾隨同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作了著名的《討武曌檄》指斥武則天之罪狀,傳誦一時。后因兵敗,下落不明,被殺、出家為僧之說都有。他是初唐杰出的詩人,著有《駱賓王文集》。《詠鵝》一詩傳說是駱賓王七歲時隨口吟成的。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白鵝戲水浮游時自由自在的神態、動態、聲韻和色彩,反映了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題目《詠鵝》是歌唱、贊美鵝的意思,“詠”,歌唱、贊美。“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鵝彎著脖子向著天空叫,好像在唱歌似的。“曲”,彎著;“項”,脖子。用“曲項”二字寫出了鵝“向天歌”時的神態。一個“歌”字寫出了鵝的聲韻美。鵝那清脆的叫聲,在作者聽來就好像是在唱一首嘹亮而動聽的歌。一個“歌”字讓作者喜愛白鵝的心情躍然紙上。“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用“白毛”二字寫出了鵝的顏色。“白毛”,潔白的羽毛。“浮”,漂。“浮綠水”,寫出了鵝游泳時自由自在的樣子。用“撥”字寫出了鵝游泳時的動態。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鵝的身上是潔白的羽毛,它漂浮在綠色的水面上,一雙通紅的腳掌正在撥動著清清的水波。
全詩僅十八個字,便把一副活潑、清新的白鵝游泳圖展現在讀者面前。一只只普普通通的大白鵝,在詩人的妙筆下卻顯得活靈活現、有聲有色:鵝的聲音響亮而悅耳,鵝的色彩鮮明而豐富,既生動又形象,令人如身臨其境,仿佛見其形聽其聲,嘆賞不已。
《詠鵝》這首詩是剛入學兒童學到的內容比較淺顯易懂的古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根據詩的內容和兒童的年齡特點,筆者認為教學時可采用三步教學法來講讀。第一步,采用觀察法。就是把課文中的插圖放大成彩色掛圖,指導學生觀察,按照詩句內容的順序去觀察。首先,指導學生觀察鵝的頭、頸部位;其次,觀察鵝的羽毛和紅掌部位;再次,觀察綠水。第二步,采用談話法,就是讓學生回答問題。
1.這幅圖上畫了什么?
2.這幅圖上共有幾種顏色?都是什么顏色?
3.白鵝的全身有幾種顏色?(從頭到掌按順序說)
4.水是什么顏色?
5.鵝叫喚時是什么樣子?
6.鵝游泳時的動作怎樣?
對于從小生長在農村的孩子來說,回答這些問題十分容易,因為幾乎家家都養鵝,但對于從小就生長在城市的孩子來說恐怕就比較難了,因為有的孩子雖然在動物園里見過白鵝,但未必見過白鵝游泳時的場景。進行教學時,有條件的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投影片和光盤等,讓學生觀察后再回答。第三步,采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模仿問題5和6,增強課堂氣氛,從而達到增加課堂趣味性的教學效果。
在學生明白了以上問題后,教師可用兒童語言把詩的內容繪聲繪色地描述一遍,最后泛讀、領讀這首詩,進而讓學生從詩中受到藝術美的熏陶和感染。
附“板書設計”以供參考:
(一)詠鵝
歌唱贊美曲項向天 (神態)歌 (聲韻)白毛、紅掌 (色彩)撥 (動態)
(二)詠鵝
歌唱贊美神態美 (曲項向天)聲韻美 (歌)色彩美 (白毛、紅掌)動態美 (撥清波)
基金項目:本文為嘉應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文專業課程改革與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對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王晶,(1975-),吉林德惠人,中山大學博士,嘉應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古文獻學、古文字學研究。主持教育部和省級科研課題數項,已發表論文近30篇。
(作者單位 嘉應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