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是發(fā)展智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小學作文教學的基礎。學生在觀察中汲取知識,而知識也可以在觀察中積累起來。小學生用自己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每個人的思想不同,他們的語言表達也會帶有個性,具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觀察能使學生產生鮮明的思想、鮮活的語言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一、養(yǎng)成習慣
所謂“習慣”,就是自覺地隨時隨地都要觀察,不要別人強迫??梢宰寣W生準備一個小本子帶在身邊,平時見到什么就寫什么,無論是花草樹木,還是飛禽走獸,只要自己覺得有價值就把它記錄下來。如,家里來了客人,自己在旁邊仔細觀察客人的衣著、外貌和體型等。觀察多了,興趣也提高了,這樣慢慢就養(yǎng)成了愛觀察的好習慣。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斷地觀察,不斷地思考,不斷地練習,使學生的習作能力逐步提高。
二、捕捉細節(jié)
小學生寫作文,往往只注意把事情的大概寫下來,像記“流水賬”,讀起來沒有一點兒滋味。這樣的作文就是自己讀著也感覺乏味,當然也不能打動讀者。為此,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細”處著眼,有序地觀察細節(jié)。如果寫物,先把它的結構特點看清楚了再下筆。要是記事,就先把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弄明白,將起因、經(jīng)過與結果搞清楚,在這樣的基礎上,再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進行描寫。生活中,許多感人的細節(jié)很容易從我們的身邊溜走,必須仔細觀察才能“捕捉”。
三、長期觀察
有一些事物,僅經(jīng)過一兩次的觀察,它的本質特征是不易發(fā)現(xiàn)的,特別是要了解那些變化發(fā)展中的事物,沒有長時間的觀察是不行的。因此,要求學生連續(xù)記錄同一個人、同一種物或同一件事。有一名學生養(yǎng)了幾只蝌蚪,天天觀察蝌蚪的變化,并且記錄下這些變化情況,最后整理了三篇日記。有好多次,那位學生在觀察時總覺得蝌蚪還是老樣子,沒有多大變化,后來觀察的次數(shù)多了,就能“捕捉”到蝌蚪的變化。所以說,觀察的時間長了,積累的材料就多了,寫起作文來內容也就豐富了。
(作者單位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