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小學作文課堂教學普遍存在著枯燥無味、缺乏生機等問題。其實,生活就是最大的作文素材寶庫,教師要創造性地利用好生活與課堂的關系,以生活課堂的作文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探究生活,獨立地觀察分析生活,賦予作文教學以生活的氣息、生命的靈性,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和作文創新能力,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活力。
關鍵詞:再現;創造;作文教學;生活實踐
“生活作文”包括再現生活、表演生活、實踐生活、創造生活、思考生活等幾種形式。教師應在不同的形式中指導學生寫作,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再現生活
所謂再現生活,就是運用現代教學媒體,把生活中的片斷在課堂逼真再現,引導學生反復觀察,深入思考,全面把握。如,錄下拔河大賽的“加油聲”,拍下百米比賽的沖刺鏡頭,攝下秋游的全過程等。教師根據習作的需要,在課堂上適時呈現,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進行重點觀察,幫助學生完成頭腦表象的多次積累,為學生的再次情感體驗創設條件,突破教學難點,最終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
二、表演生活
葉圣陶指出:“作文這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寫成什么文字。”21世紀的兒童,其生活應該是現代化的、豐富多彩的,但由于父母的專寵,因而失去了應有的童年樂趣。沒有生活哪有作文?在作文教學中,我經常準備一些生活道具,引導學生把當天的見聞中最有意義的一幕演出來,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發揮想象,創作了一個又一個生活劇目,戲演完了,作文也成功了大半。把生活搬到講臺上來表演,與“再現生活”相比,增加了想象的空間,展現的是概括性的真實,更集中,更形象,是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提煉與升華。“表演生活”要求做到“形真”、“意切”。“形真”,指表演既要表現真實的生活,又應該是生活的概括,追求的是形式的“真”。就像戲劇中的一面戰旗代表千軍萬馬,同樣,一頂帽子隨意反戴,就可勾畫出一個調皮的小孩子形象。“意切”就是表演的內容必須反映生活的本質,切中生活的要點,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提高認識水平。
三、實踐生活
“課堂即生活”,我們不妨把一些生活實踐活動搬上講臺。如,“如何使雞蛋從高處落下摔不碎的實驗”“掰手腕比賽”,都是讓學生在課堂上邊實踐,邊觀察,邊認識,邊寫作。學生興趣盎然,老師的指導切中要害。這種生活實踐,是在老師指導下的實踐。為了完成教學目的,教師要對各種要素加以巧妙地組合和控制。把生活實際搬上講臺,可做的文章有許多,如,帶學生到幼兒園當“小老師”;去教小朋友做眼保健操;一個學生把教室門踢壞了,讓全班學生評價這個事件;把鮮花放在講臺上“寫真”;讓一顆種子發芽,每天抽三五分鐘觀察等等。這樣做,無非告訴學生,生活處處有詩篇,就看學生有沒有銳利的雙眼。
四、創造生活
“生活即課堂”,我們的作文教學課堂應該不設墻壁,要引導學生去觀海,去趕潮,去賞花,去聽濤,去耕耘,去收獲,去行動,去創造,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寫下充滿智慧的詩篇。如十月一日國慶節到了,如何讓學生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寫出有意義的作文?老師結合實際,為學生提出如下建議:(1)到鎮政府廣場觀看煙花晚會。(2)自編手抄報。(3)看有意義的課外書。(4)做小實驗……讓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參與其中的某些活動,去創造美好的生活,在生活中觀察、感受、發現、寫作。
五、思考生活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網絡、電視對于人們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孩子是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強的群體,受到的影響應該是最大的,他們遠比以前的學生對社會有更深的了解,但是僅有了解是不夠的,教師應如何引導他們對社會現狀有更深的認識,對社會問題有更理性的思考?小學階段正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朦朧時期,當他們有初步獨立的意識時,有關注社會的萌芽時,我們就要多鼓勵,多培養,讓他們對社會問題有探究的意識,當他們的文章中有公民意識時,就要多練習,多強化,引導他們充分認識“人”的精神,引導他們信仰真善美,讓他們思考社會的發展,思考人生的意義,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幫助他們更好地樹立人生價值觀。“汶川地震”“保護梧桐樹”“轉基因食品”“染色饅頭”“地溝油”“黑心棉”“售票實名制”等等,都可以讓學生討論,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平時的作文訓練應多注意對這些方面的關注,引導他們去探究思考,在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的碰撞中形成自己對社會現實的初步認識,引導他們自我成長,讓他們的作文克服淺薄與庸俗,變得“大氣”,變得更有社會責任感。
“生活課堂”的作文教學,解決的是學生作文素材的問題。不管是“再現生活”“表演生活”“實踐生活”,還是“創造生活”“思考生活”,都應該本著鼓勵學生“大膽實踐,積極體驗,自主創造,自由表現”的原則,切實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自主表達的興趣,最終達到學生自能寫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生活與教育.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3]丁寒玲.感受生活 體驗情感:淺談中年級作文教學中的觀察指導.小學語文教師,2001(2).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泗洪縣上塘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