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永恒的追求,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有效的教學情境來實現的。課改以來,情境創設的重要性已被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所接受,并已在課堂教學中加以探索、實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要走“近”學生,凸顯“趣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真正發揮教學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創設;情境;激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在情境中學數學,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貼近生活去學數學,是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因為有效教學情境的設置,有利于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還原知識的形成和應用的生動場景,從而使定性的知識呈現靈動的狀態。它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促使學生學好數學。那么如何在數學課中創設情境,激活課堂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情境素材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素材作為課堂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如,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一課,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我找了三根木條,想釘成一個三腳架,請同學們想一想,老師找的三根木條能不能釘成一個三腳架?學生有的說能,有的說不知道,有的學生說試一試。于是讓學生人人動手體驗,學生將準備好的4種長度的小棒3根,用這些小棒擺成各種各樣的三角形。
學生在擺小棒的基礎上分組討論:
生1:我發現如果兩條邊之和小于第三條邊,肯定不能拼成三角形,因為首尾不能連接在一起。
生2:我發現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時候也不行,我可以上來演示一下。(學生上臺演示,在此基礎上,電腦顯示的課件做了相關說明。)
生3:我覺得只有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時,才能拼成一個三角形。
創設了這樣一個開放的具有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增添了“數學味”,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這個情境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激勵了學生“做數學”的熱情。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積極地去探討新知,每一個孩子的活動都充滿了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使學生經歷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是新課標提出的要求,也是小學數學教師所要追求的目標。數學教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創設生動具體的數學學習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可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體會數學與自然社會、人類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有價值的數學知識,獲得情感、能力、知識的全面發展。
二、創設活動情境,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雙向交流的活動。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使每個學生都樹立創造的勇氣和信心,鼓勵他們多觀察、多動腦、多動手,使學生學會學習,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索新知識的活動,變外部的學習活動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使知識與能力協同發展。
例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我在課堂的最后10分鐘創設了“小小商店”的情境,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各自準備兩三種物品并標上價格,由兩人擔任售貨員,其他同學用學具中的人民幣進行購買,并不斷地輪換角色。在“買-賣-付款-找錢”的活動情境中,學生真正理解了用人民幣購物的現實內涵,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發現情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新課程標準不僅強調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獲得,更強調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充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時,讓學生思考“求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板的面積”,學生進行四人小組討論。(1)用間接計算法導出面積公式。引導學生看到并想到:長是5厘米,沿著長邊就會有5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寬是3厘米,沿著寬邊就會有3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鋪滿后正是15個,得出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正好等于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乘積,即15。(2)直接度量法,即“鋪方塊”。讓學生用硬紙片剪成與面積單位一樣大的正方形,鋪在要度量的長方形紙板上,鋪時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按長邊鋪成一排,即在長邊5厘米擺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再沿寬邊3厘米鋪成3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學中我還滲透一點變化思想。在推導公式前,先用直觀教具形象地反映出“長方形的長不變,寬變,面積就變”“長方形的寬不變,長變,面積就變”的道理。讓學生大致了解長方形的面積大小與“長”“寬”密切相關,再給出長、寬的例子,進而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及大(小)多少,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還提醒同學們分清長方形的周長與長方形的面積的異同點,并強調正確使用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而且在整個教學中都要相機滲透變化思想。按照這樣的過程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正是符合把學習間接知識變成學習直接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真知,從而培養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及敢于別出心裁的習慣。
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手段不盡相同,無論使用什么方法,目標是一致的:教師必須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數學概念與技能主要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要因地制宜,精心選擇,用好、用足新教材;同時,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努力擴展知識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創設出更具新意的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我愛學”。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北京華東大學出版社,2001-07.
[2]《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北京華東大學出版社,2002-05.
[3]情境創設.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03.
[4]新課程教師組織合作學習和創設教學情境能力培養與訓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01.
(作者單位 杭師大東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