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音樂活動是一種有聲音、有情趣的藝術活動,通過讓幼兒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過程中,讓幼兒去體驗音樂,去感知音樂,去表現音樂,從而獲得很大的快樂。但是,小班幼兒的活動帶有明顯的情緒性,他們常常在興趣的驅使下自發地進行多種活動。如果我們一旦忽視了幼兒的感受,沒有激發起幼兒的興趣,沒有幫助幼兒真正理解民曲的內容,在歌唱活動中讓幼兒反復練習演唱,幼兒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出現老師一人唱“獨角戲”的現象。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幼兒的興趣,才能上好小班的音樂活動。我在開展民族音樂欣賞活動時,除了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選擇充滿童趣的教材內容外,還作了以下嘗試。
一、碰撞——營造和諧的氛圍
教師要努力營造平等、寬松、愉快的活動氛圍,這是《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精神,也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具體要求。愉快的心情是產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如果在欣賞活動中,教師能給幼兒創造良好的活動氣氛,使他們始終在輕松愉快、歡樂活潑的狀態下進行學習,他們一定會樂學,主動學。因此,一個教師不僅要愛每個幼兒,更需要去了解和親近幼兒,調動幼兒主動性,推進其各方面的發展。
1.情境的創設與民樂作品的碰撞,讓欣賞氛圍更輕松
教師首先要創設輕松的欣賞環境,讓幼兒圍成圓圈坐下來,甚至是教師與幼兒一起席地而坐不能不說是一種最讓幼兒感到最親近與最放松的活動氛圍。例如,欣賞音樂作品《搖籃曲》,教師可創設這樣的音樂氛圍:一座房子外月亮高高掛,星星閃爍,柳枝輕擺,教師扮媽媽,在活動室中間放上搖籃和娃娃,邊哼曲子邊哄娃娃睡覺,幼兒圍坐在旁邊,感受著濃濃的母愛與親情。很快,幼兒被這優美、溫存、安寧的氛圍所感染,沉浸在無比溫馨的氣氛中,以景引入,以情帶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從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提高了音樂欣賞的質量。
2.表演的投入與民樂作品的碰撞,讓欣賞氛圍更精彩
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好模仿。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我運用投入表演的方法來感染幼兒,激起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如,在午餐前,我給幼兒放民族音樂——童謠,他們對這些陌生的曲子本來并不理解,更談不上喜歡了。但在我投入的表演下,他們也會很感興趣地跟著動起來,那認真的模樣很讓人感動。所以,我認為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懷著一顆童心,以全身的熱情融入活動中,當好“表演家”,引導幼兒在音樂的海洋里快樂地暢游。
二、對話——創設精彩的課堂
幼兒年齡小,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小班幼兒更是如此,幾張圖片、一段表演、一個故事、一場游戲,往往能讓他們身臨其境,共同歡喜和悲傷。只有情境的音樂活動才會具有感染力,才能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更易于被幼兒理解和接受。
1.故事與民樂作品的對話,讓課堂更明朗
把民樂用故事的形式講出來,有助于兒童形象地掌握音樂的性質、旋律、節奏、曲式結構等,強化民樂審美感受,提高民樂記憶效率。在民樂欣賞活動中,我們用故事的形式表達民樂的同時應注意:要從民樂出發,與民樂欣賞的要求相一致。這里所講的一致,指的是情節、人物、情緒等都應與音樂結構相同。如,欣賞《獅王進行曲》時,教師把獅王出場、小動物的表現、獅王吼叫等講述出來的時候,整個音樂就完整地呈現在幼兒面前了,這樣幼兒在欣賞過程中對于樂曲的感受更加明朗。
2.教具與民樂作品的對話,讓課堂更豐富
教具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幫助幼兒民樂欣賞的輔助材料,而圖譜就是圖形與樂譜的結合。它是教師根據樂曲的內容、音樂的結構,采用圖畫的形式,以生動、活潑的圖像直觀、形象地表現音樂作品。例如,在樂句欣賞《愛的羅曼史》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音樂的旋律用四個圓表示樂曲的第一樂段,用四個三角形表示樂曲的第二樂段;在《俄羅斯舞曲》中我力求將圖譜的運用作為幼兒理解音樂的“點睛”之筆,如重音的旋律用大圓點表示、跳躍的旋律用短線表示、連貫的旋律用連線表示,當表現故事激烈的場面時教師則運用“曲線”……當我隨音樂恰當準確地現場畫圖譜的同時也使音、形與幼兒的想象自然馳騁,達到表現藝術美與領略音樂神韻的目的。
三、融合——構建豐富的活動
在進行民族音樂活動時,我們不僅要將民族音樂作為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還要把民樂融合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使幼兒的一日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在角色游戲中,我們將民族音樂充分滲透:
1.音樂區
投放學生了解的各民族服飾道具、音樂等,鼓勵幼兒穿上民族服裝,大膽自由隨意地表演歡樂的民族舞蹈,給幼兒自己展示的機會,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需求,同時孩子們之間自發的音樂行為多了也會吸引同伴積極參與,互相促進,為幼兒提供一個自娛自樂的舞臺。
2.認知區
投放各民族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的圖片,VCD、畫報等,如,藏族人身穿長袍,斜開衣襟,腰間系長帶,一只衣袖掛在身邊,女孩腰間系七彩圍裙,愛喝酥油茶,對人表示敬意時常獻哈達等。蒙古族人喜歡騎馬、射箭、彈馬頭琴,住在遼闊的草原上,造就了他們像神鷹一樣勇敢,心胸像草原一樣寬廣——通過了解各民族的民俗風情,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民族舞蹈的特點,更好地表現各民族舞蹈的風格,如,藏族的雄健有力,蒙古的豪邁奔放。
3.手工區
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各民族歌舞、建筑物、樂器及其他照片,并提供許多廢舊物品,讓幼兒根據相應的民族音樂或背景,制作相應的民族服裝道具。
興趣是幼兒學習音樂的前提。讓幼兒在有趣的音樂活動中實現幼兒園音樂教學的目標,這是我們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只有讓幼兒在充滿童趣的、和諧的、平等自由的音樂活動中,才能引導幼兒感受音樂中的美,激發幼兒的創意,讓幼兒樂于展示自己,從中體會到快樂。如何上好幼兒音樂活動,需要我們進一步細心探索。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東湖苑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