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型課堂教學,無疑就是把知識通過開放性、實踐性的形式展現給我們的學生,讓學生在充分的動手、動腦、動口的基礎上,實現認知、能力與情感的統一,從而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形成自己內化的數學智能,把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展為智慧的課堂教學。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有效構建與實踐呢?最近筆者有幸聽了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認識》一課,現結合教學實際,談一些膚淺的感想。
一、溝通生活——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畢達哥拉斯曾經說:“數統治著宇宙。”可見數學與宇宙、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確實,來自于學生現實生活的數學才是鮮活的、富有生機的。因此,教師在設計《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時,努力挖掘生活素材,重組教學內容,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先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三角形,初步感知其特性。看了生活中的三角形,學生在腦子里也會意識到其實三角形這種圖形他們過去在生活中看到很多,而那時沒留意,也就是教師在引領著學生一步步從生活實物中建構出三角形模型來,把現實的數學逐步轉化為抽象的數學知識。把一個簡單的三角形模型與多彩的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既給學生搭建了生活與數學之間的橋梁,又拉近了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一步萌發了學生學習、探究數學的欲望。
1.拉一拉,體驗穩定性
皮亞杰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如教師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特征時,教師并不是直接告訴學生三角形穩定性很強,而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拉一拉”這一環節,在操作、比較中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的知識建構從感性向理性邁進,同時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
2.做一做,體驗“再創造”
從數學學科的特點看,我們現在所學的知識都是前人思維的結果,因此,在教學中,學生不能再是簡單地吸收,必須通過自己的思維,把前人的思維結果轉化為自己的思維結果。過去的數學教學,是讓學生動筆做大量的習題,從習題中吸收數學素養。而新課標下的數學,提倡教與學以“做”為中心,不僅要讓學生接受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如,這位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定義中,一個重點詞“圍成”,他運用肢體語言讓學生體驗“圍成”,先教師演“圍成”,再讓學生表演“圍成”,在體驗“圍成”上著實下了一番工夫,使學生深入體驗“圍成”,這樣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判斷出真正的三角形。同樣在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時,仍運用“做一做”的環節,來操作、探究、概括出三角形的三邊關系。讓學生任意運用3根小棒進行拼三角形活動,學生在操作中會驚奇地發現,三根小棒有的拼得成,有的拼不成,好奇心促使學生更加有興趣去探究其原理。因此,在教學中,要多讓學生動手操作,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做”的機會,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生成性的知識,同時在操作體驗中引發思維,深化思維,把枯燥乏味的理性知識轉化為有趣性、易接受不易忘的知識。
3.說一說,體驗學習的快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也就是說,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說”的氛圍,讓學生在說中感受數學,體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體驗數學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萌發我要學數學的心理需求。如,這位老師在教學中多次為學生創設“說”的機會,如,在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時,學生享受了“盡情說”的過程,在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學生又享受了“盡情說、問”的過程,而這些說、問并不是漫無邊際地在瞎扯,在老師的引領下一步步走向了打開數學智慧寶庫的大門,找到了屬于各自答案的鑰匙,一一解決了相應的難題,因此,本節課教師實現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在一個和諧的合作交流時空中茁壯成長,體驗到了學數學的無窮樂趣。
二、重視情感——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哈爾莫斯說過:“教學是一種別具匠心的藝術。”如果我們的數學教學是藝術化的教學,那么學生的藝術創造就是一種體驗性的情感活動,一切好奇、快樂、沖動、恍然大悟等體驗都會激發每一位學生,使他們深入其中,享受獲取知識的美好體驗。就正如數學家克萊因認為:“音樂能激發或撫慰情懷,繪畫使人賞心悅目,詩歌能動人心弦,哲學使人獲得智慧,科學可改善物質生活,但數學能給予以上的一切。”根據班級實際情況,經過課后調查,這節課95%的學生掌握了全部內容的98%,而100%的人喜歡上這樣的數學課,如教師在最后一環節問學生“今天有什么收獲?”學生不約而同地表示:“我不但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還懂得了光有想法是不夠的,必須付諸行動的道理。”“我喜歡上你的課!”“老師,原來小棒真的是我們很好的助手。”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空間,多給學生一個活動的機會,多給學生一份成功的體驗,那我們的學生就會在溫暖的春風中體驗數學的真正價值。“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正經歷了體驗學習,才有如此深刻的體會。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縣錢清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