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作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學生的習作語言過分“樸實無華”,缺少鮮活靈動的色彩。歸結到一點,那就是語言不生動,缺少味道。究其原因,還是缺乏積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重視語言積累也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優秀傳統,杜甫有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深厚的語言積累必將轉化為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明確語言積累對于提高語言素養的意義,認真研究語言積累的方法,把語言積累的要求落到實處。
一、在閱讀教學中積累
1.誦讀促積累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情感和韻味、氣勢和神采,以及音韻美和節奏感等等,通過誦讀才能體會到它的妙處,獲得回味無窮的美感,從而達到語言的積累。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課文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以此來感受語言,積累語言。如,《九寨溝》一文,以生動的筆觸飽蘸著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中精練對應、簡潔傳神、節奏鮮明的句段,還應該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激發他們對九寨溝的熱愛向往之情,在此基礎上再配樂誦讀,學生心通其意,必然會在朗讀中生情、動情,自然而然地積累語言。
另外,背誦也是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兒童正處于儲存語言的最佳時期,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背誦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養學生記憶能力,更有利于學生積累語言,語言倉庫中存儲的好詞佳句、精彩段落豐富了,要用時自然可以信手拈來。在背誦時,教師應幫助學生對所背誦的內容理清層次,培養學生先理解后背誦的良好習慣,并且采用競賽背、接龍背、限時背等多種形式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積累語言。
2.遷移促積累
為把語文課上成積累型的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留心教材中運用精當的詞語、句式和表達方法,不放過語言積累訓練的有利時機。例如,《北大荒的秋天》這篇課文,描寫傍晚天空中的流云,用了幾個很有特色的詞語──銀灰、橘黃、血紅。它們都是由名詞性語素和形容詞性語素構成的偏正式合成詞。教師應當聯系語言環境從詞語的意義、構詞方式等方面引導學生學習這些詞語,并進行相應的訓練。可以先讓學生把描寫流云顏色的詞語找出來,說說它們的意思,再引導學生分析這幾個詞語形式上的共同點(前面的字是一種具有鮮明色彩的事物,后面的字表示一種色彩),然后再寫出同這些詞語結構相同的表示顏色的詞語,如,火紅、棗紅、血紅、草綠、蔥綠、米黃、土黃、天藍、湖藍、漆黑等。再如,《莫高窟》這篇課文中以一個排比句來描寫飛天,連用五個“有的”寫出了飛天的不同姿態,非常生動形象,讀起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教學時可以啟發學生展開想象,仿照文中的句式也來寫一寫飛天的樣子,比如,有的手捧仙果,敬獻神佛;有的手持蓮花,款款而行;有的踩踏祥云,漫天飛舞等。這樣的訓練不僅豐富了學生語言的積累,還使學生領會到漢語語匯的多姿多彩,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在課外閱讀中積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組織好課外閱讀是落實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向學生推薦適宜的課外讀物。例如,向低年級學生推薦童話、寓言等生動有趣的讀物;向中年級學生推薦情節曲折的故事,如,神話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科幻故事;向高年級學生推薦文質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從教學需要出發,配合課堂教學推薦課外讀物,比如,學了《普羅米修斯盜火》之后,推薦學生閱讀《希臘神話故事》,學了《三顧茅廬》之后,布置學生閱讀《三國演義》,使課內外閱讀得以相互促進,在持續廣泛的閱讀中積累準確、精練、優美的語言。教師除了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還要指導學生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經常開展故事會、演講會、美文共欣賞等活動,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督促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讀讀記記,做做摘錄,做積累語言的有心人。
三、在生活中積累
文學泰斗托爾斯泰說過:“語言是活生生的。”如果說語言是色彩艷麗、氣味芬芳的花朵,那么生活就是賴以生長的沃土。生活中極其口語化、大眾化的鮮活靈動的語言,是學生寫作克服“學生腔”,做到語言生動貼切的最好實例,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捕捉,記錄下來。如,妹妹的字寫得“歪七扭八”,說是“像喝醉酒的螞蟻”。買了很多斷了的玉米棒,而且很多還是不完整的,這叫“個個都是缺胳膊少腿!有的還是缺牙佬!”再如,形容奶奶“省吃儉用”,不如來段“繞口令”:兩把椅子一坐幾十年,一件衣服縫縫補補又三年!此外,還要積累常用的諺語、歇后語,留意周圍的標語、廣告詞,并隨時記錄到自己的筆記中去,使語言富有鮮活的靈性。
語言積累是語言逐漸聚集、逐步消化吸收、潛移默化的過程,也是一個長期而浩繁的工程,教師應該持之以恒地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廣泛的課外閱讀中和廣闊的生活中學習語言、積累語言,構建起扎實而豐富的語言功底,為發展語文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錦豐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