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生活、聯系生活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這就要求我們開放數學課堂,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數學學習之中,幫助學生學習。基于此,我在數學教學中遵循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思想,捕捉生活素材設計教法,優化教法,應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激發情趣,領悟新知,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讓數學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就這方面的一些體會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活動與感情是緊密聯系的,任何認識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下誘發產生的。”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從一些新鮮、生動、有趣、真實的問題入手,創設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一股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探索新知的動力,使學生從心底產生出一種樂于學習的強烈愿望。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征”時,結合三角形穩定性的特點,根據學生生活實際設疑:土木結構的房屋,它的房梁都做成三角形,這是為什么?能做成其他形狀嗎?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二、捕捉生活素材——領悟新知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系統性很強,小學生卻以形象思維為主,因而把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大量生活經驗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結合教材提煉出有趣的、有意義的、探索性的數學問題,更容易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促進知識的生成。
例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與計算”時可以模擬買賣貨物的情景,讓學生扮演售貨員和顧客,開展活動,如一個學生拿5元錢買單價為2元3角的筆記本,售貨員應該怎樣找錢?5元等于多少角?應找回多少錢?像這樣學生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課時思路開闊了,學習熱情高漲了,學習起來也就更容易、更輕松了。
三、回歸生活空間——拓展應用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所以,上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并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數學問題,讓學生體驗數學、實踐數學、應用數學,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型,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總之,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讓數學走入生活,不僅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知識的生成,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實現理論到實踐的飛躍。
(作者單位 福建省邵武市洪墩鎮尚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