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是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途徑,幫助學生樹立創造志向,發展創造性思維,從而發展創造力的教育。創新具有不同的方面和層次,它不僅是科技界和高等學校的任務,也是基礎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豐富想象,營造環境
創造性思維不同于一般的思維活動,它有想象力的參與。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
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通過選擇題型,精心創設情境,誘導學生的求異心理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求異即堅持結論的多維性。學科教學中要求標準答案,正確結論,似乎是一種定式,要想讓學生打破常規,敢于求異,就應該少限制,少規定,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可經常這樣問:“還有什么不同的意見?”因為只有營造出創新思維的環境氛圍,學生才有可能萌發求異心理,并形成一種意識傾向。
例如,在教學練習題“利民小學六年級有240人,已經達到體育鍛煉標準的占7/8”,而達標的3/5是女生,達標的女生占六年級總人數的幾分之幾?”時,有的學生的解法是240×■×■÷240,有的學生的解法是7/8×3/5,此時我一一表示贊同,然后再進行循循誘導,此種方法使這個學生開動了腦筋,而且啟發了班上其他同學多,激發了學生的求異心理,發展了創新思維。在課堂上我們還要求變,即講究方法途徑的多樣性,“條條大路通羅馬”“殊途同歸”就是這個道理。求變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上的體現,就是鼓勵學生另辟蹊徑。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樣性。課堂教學的實質是信息交流。創新教育課堂信息交流需要由單向性向多向性發展,學生可以眼、耳、口、鼻、舌多種感官接受信息,也可以通過報紙、雜志、廣播、網絡等反饋信息。
二、鼓勵學生打破常規,激發學生創新的潛力
創新思維是極其復雜的心理現象,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別出心裁地提出新穎的解題方法,這是思維獨創性的表現,雖然說小學生的獨創性只是處于底層次階段,但它卻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因此,我在教學中常鼓勵學生打破常規,另辟蹊徑地思考問題。如,解答“某修路隊修一段公路,計劃每天修60米,70天完成,現在實際只用了50天就全部完成任務。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修多少米”?按常規解法列式為60×70÷50-60=24(米),而有一個學生則另有想法,認為只要用60×20÷50=24(米),我對后一種想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贊揚了孩子的創新能力。由此可見,保護和激勵孩子們的創造欲,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多么重要。另外,要使學生學會提問,教師的指導必不可少,甚至還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起始階段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
1.引導學生在預習中質疑
課前預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遇到的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并記錄下來。一開始由于學生水平不高,提出的問題可能沒有價值,甚至與課文內容“風馬牛不相及”,但教師不要急于求成,而應該注意引導,保護他們質疑的積極性。
2.針對題目質疑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導學生針對題目提幾個“是什么”“怎么樣”和“為什么”的問題。然后教師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解題,目的性強,學生的興趣會更高。
3.引導學生課后質疑
學生帶著問題解決問題時,這僅僅是淺層次的目標,真正的課堂還應該讓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因此,一堂課結束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總結全課: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提高質疑的質量。如“看誰想的和別人不一樣?”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由敢提問題,漸漸地就會提問題了。
三、拓寬知識領域,發展學生直覺思維
創造需要廣博的知識。很難想象,一個空洞的頭腦怎能進行創新?眾所周知,“創造往往來自靈感”,知識是哺育靈感的乳汁,靈感又表現為直覺??梢?,發展直覺思維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另一重要方式。
有史以來的許多發明創造都不同程度地源于直覺思維,數學知識也是一樣的。如,教學“有甲、乙兩個倉庫,甲倉庫的糧食是乙倉庫的1.5倍,如果從甲倉庫運給乙倉庫8噸糧食,兩倉庫糧食正好一樣多,甲、乙兩倉庫各多少噸糧食?”時,剛開始很多學生對這道題束手無策,只有幾個學生依靠直覺把分析思維進行擴大,根據“從甲倉庫運給乙倉庫8噸糧食,兩倉庫正好一樣多”中知道甲倉庫比乙倉庫多16噸,就可求出乙倉庫的糧食是16÷(1.5-1)=32(噸),那么甲倉庫的糧食是32×1.5=48(噸)。
因為直覺猜想是一種靈感實現的思維,有時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語言表達出現斷層現象,這時我就用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幫助學生進行推理,以驗證其直覺猜想的正確性。
事實上,任何一個大腦正常的人都蘊藏著創造潛能。創新教育的任務,就是善于運用科學方法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充分展示每一位學生的聰明才智,從而培養一大批富有創造性和開拓精神的創新型人才。
(作者單位 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通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