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關系著學生數學基本知識的掌握,同時小學數學也是工具學科,搞好小學數學教學,對于學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去運用數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一些教學經驗以及日常學習心得,談了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趣味化;教學;心得;體會;策略
一、從生活角度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由于年齡原因,在課堂上往往會注意力不集中,同時由于其學習耐力有限,遇到有一定困難的知識,就往往會退縮、逃避,不能去克服、去學習,同時這個時期的學生也希望得到教師、家長的贊賞,所以,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采用生活化教學,提高他們的成功意識,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比如,在講“簡便運算”的時候,我給大家舉例:周日晚上,媽媽把本周的花銷賬本拿了出來,想讓小明幫忙算一下本周一共花了多少錢,賬本上記的是:周一53元,周二43元,周三68元,周四47元,周五57元,周六32元,周日90元,請問本周家里一共用了多少錢?如果是你,你怎么算呢?來,我們大家一起算,看誰算得最快!于是,學生就忙著在本子上計算了起來,53+43+68+47+57+32+90,十秒后,我就給大家說:我已經算出來了,是390元!大家都驚奇地看著我,我說:其實這個題很簡單,只需要把式子里的幾個數字換下位置,并重新組合就可以了,其實就是:(53+47)+(43+57)+(68+32)+90,也就是100+100+100+90=390,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簡便運算,學好了這節知識,以后媽媽讓我們算賬的時候,我們就能發現其中的一些簡便方法,可以很好地運用起來哦!這種方法果然效果不錯,大家對這節課的知識十分感興趣,教學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二、從故事角度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還處于童年時期,這時候的他們對于故事具有十分強烈的好奇心,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只是進行枯燥的講解,學生可能很難認真地聽下去,而如果將教學的知識融入故事中,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就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分數時,我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唐僧師徒要到西天取經,有一天他們口渴了,唐僧讓豬八戒去找點解渴的東西來,豬八戒就高高興興地去了,他到了一個西瓜園,偷了幾個大西瓜,還說:剛好4個,我們每人一個,走到半路,他很渴,于是就自己先吃了一個,還剩3個,他想:這3個西瓜我們4個人怎么分啊?于是他走著走著又吃了一個,拿著2個西瓜回去了,于是他們4個人就分了剩下的2個西瓜,請問他們每人吃了多少西瓜?學生很快就回答出來:每人吃了1/2西瓜,我接下來又問:他們每人吃了西瓜總數的多少?于是大家進行了思考:豬八戒吃了2個半,就是2.5/4,即5/8,我繼續追問:豬八戒吃的西瓜是唐僧的多少倍啊?有了前面的答案,學生很快答道:5倍!于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分數應用題就被這樣的一個故事解決了,同時通過故事,大家還學習到了很多新的知識。
三、從生活經驗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雖然不豐富,但是他們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在教學過程中讓他們有機會進行生活經驗的展示,讓他們有一定的成功感覺,這樣能很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完“四舍五入”后,我給大家舉例:學校組織學生考試,每個考場20個學生,我們班有45個學生,那么需要分幾間教室?有些學生算出45÷20=2.25≈2,說需要2個考場,很快有學生發現不對:2個考場只夠40個學生考試,那么剩下的5個學生怎么辦呢?于是我給大家講解:其實生活中有些時候我們是不能使用四舍五入的,算如這就是一個例子,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四舍五入,而不是所有的情況都可以四舍五入的。小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弱,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圖形或物體,調動各種感觀參與實踐,同時教給學生操作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拼擺、畫圖、實驗等操作實踐,激發學生思維去思考,從中自主發現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動手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三角形的認識”是一節比較枯燥的概念課,我讓學生用彩色塑料條圍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銀幕上。通過觀察,學生很快發現圖1和圖2是用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圖3雖然用了三條線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義從直觀的觀察之中升華出來了:“用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加強操作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不但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順應他們好奇、好動的特點,而且能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學習數學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黃沙鎮學區前辛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