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中要重視學生內在生命中的主動精神與探索欲望,增進師生、生生互動,關注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互動過程中,發現質量不高,原因在于學生不會傾聽。傾聽習慣的培養,要從師生雙方入手。
關鍵詞:傾聽;互動;教師智慧
語文是基礎性學科,它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素養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取代的優勢。從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來看,必須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往互動,關注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這樣才能讓課堂變得開放,使課堂變得充滿生機活力,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可是如何讓互動更有效,筆者認為師生傾聽的習慣、能力及教師的教育智慧是其中重要的環節。
一、審視課堂,互動走向偏頗
原有的課堂屬于靜聽模式,教師講得多,學生參與得少,教師不放手,學生自然主動不起來,于是出現以下現象。
1.教師被學生牽著走
為了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教師的改變,就片面追求教學過程的靈活性,滿足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至于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深刻性就放置一邊了。導致教學過程顛三倒四,學生學得稀里糊涂。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學生連最基本的知識都無法牢固掌握。
2.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無法互動
教學中,只有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才可能有資源的產生,才會利于教學過程的有效推進。可是在實踐中,低年級學生面對互動真是一頭霧水。他說他的,我說我的,全然不顧別人在說什么,在這樣的課堂上進行互動幾乎不可能。
對以上現象進行分析發現,許多靜聽只能是學生被動地吸收知識。但靜聽非簡單的聽,被動的吸收,而需要學生潛心聽,邊聽邊思考判斷,逐步形成自我獨立的富有個性化的答案。正是這種傾聽能力的匱乏嚴重影響了課堂互動的質量,形成課堂真熱鬧,偽互動的局面。
二、關注傾聽,提高互動質量
如何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這需要教師的智慧投入。
1.教師傾聽能力的培養
首先自己從思想上重視,把提高傾聽能力作為自身教學水平提高的一個標尺。為了讓學生學會傾聽,教師首先要讓學生體會到傾聽的重要性。教師傾聽他們的每一次發言,不管他們的回答是對還是錯,是流利還是吞吞吐吐,不能在學生回答時做其他事或打斷學生發言,有時候在課堂上發現有的教師急于糾正孩子的答案,往往會打斷孩子的思路,這是藐視學生的發展需要。總之,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愛聽他的發言,尊重他的每一次發言。教師的“傾聽”一方面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況,同時也是對學生人格的一種尊重,更為學生樹立了榜樣。
2.學生傾聽習慣及能力的培養
(1)教給方法,明確任務
要讓孩子明確自己的任務,知道在其他人發言時,自己在干什么,而非無所事事。比如,在同學朗讀課文時,要聽聽他的讀音是否準確,句子是否通順等。這樣,先聽,然后再做出針對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也就有價值了。
(2)根據學情,分層教學
每個班肯定有接受較快的學生,反之,也有比較慢的,對于表達能力強,敢于大膽表達自己想法的學生,要求話要說完整,說漂亮;對于不敢表達,表達能力比較弱的學生,要求多學其他同學的發言。即使答案不精彩,也要多鼓勵表揚他傾聽的好習慣。我們班有個叫王小莉的同學,性格內向,從不舉手,跟人交流總要先臉紅。針對這樣一名特殊孩子,我發現她是嚴重缺乏自信,我決定從這一點入手。課前我先和她談心,跟她聊她擅長的運動——踢毽子。話語不多,但她不時揚起眉毛跟我交流。不一會兒,她的語調變得正常輕松起來。到了課上,我把眼光掃向她,她本能地低下頭,隨即又抬起。我故意提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她努力地舉起手。我馬上請她回答,她聲音低低地作答。同學們非常配合,表揚她變得勇敢了,并把最真誠的掌聲送給了她。一次機會,敞開了她的心扉,也許改變的是王小莉的一生。慢慢地,課堂中多了一個活躍的小女孩。
(3)強制重復,形成傾聽習慣
這對于有些學生是挺適用的,比如,他會表達,但是他不認真聽,注意力不集中,這樣讓他重復回答其他學生的答案,我覺得是很有效果的,產生讓他在壓力中集中注意力的效果。對于一些害怕開口或口語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給他機會,讓他機械地重復其他同學的答案。為了更好地傾聽,這就要求教師教給學生一些評價的方法。比如,在老師沒有點到自己發言時,不急躁,耐心聽別人的發言;發現與自己的想法不一樣的答案時,主動請求發言;別人的發言不對時,要善意地指出;別人的發言對自己有提示時,要積極思考不同的看法。在小組合作時,要善于傾聽其他成員的意見,要聽,要思考同學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的。
經過一個階段的培養,我班學生傾聽的習慣在逐步養成,傾聽能力得以提高。一個學生發言完畢,其他人會站起來說:“你說得很有道理,但我可以給你的答案作出補充……”“我能把前面幾個同學的發言進行綜合……”“我認為,你如果怎樣就更好了……”久而久之,學生不光會聽,而且形成了和諧的課堂交際語言,互動的質量也在提高之中。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東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