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把握整堂課,讓學生在課堂中形成各種能力,無疑成為每位老師的頭等任務。“課程實施建議”中指出:“數學是活動的數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心情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不僅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還可讓學生體驗成功,獲取知識的愉悅心情。在日常教學中,我主要嘗試了以下幾種情境的創設。
一、創設“懸念式”情境
懸念是指對那些懸而未解決的問題和現象的關切心情。而欲望是人為某種需要而產生的心情向往,它既是開啟思維閘門的鑰匙,又是思維的指南針。要使教學達到“啟蒙而引趣”的目的。在教學中,精心構思,巧布懸念,也是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一種情境。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第四冊的《方向與位置》時,我先讓學生隨意地說出一個方向,然后根據這一個方向,就可以判斷出其他的7個方向。學生都覺得很神奇,也非常想掌握這一技巧,而我就隨學生的意,帶他們到操場上開始辨認方向,而后再要求他們以家為中心,寫寫自家的8個方向分別放置著什么物品,令學生自覺地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不再把學習當成“苦差事”。這種巧妙的懸念設置,令學生的思維再入教學情境,擴展他們思維活動的廣闊天地,開啟學生智能的寶庫,達到最佳的境地。
二、創設“問題式”情境
現在的學生不再回答沒有挑戰性的問題。他們需要的是與他們的思維相碰撞的問題。那么,教師的問題如果對學生的思維沒有沖擊的話,無疑也成了虛設的問題。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加強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不斷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主線貫穿于課堂教學中,是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促進學生由被動式學習向主動式探索的一種有效方法。因此,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就需要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觸發學生產生弄清問題的迫切心情,從多方面、多角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比如,在北師大版第四冊“統計”中教學小調查時,讓學生聽完健康歌后,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要想身體健康,應該怎樣做呢?讓學生從問題中知道睡眠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調查每個人睡眠時間的興趣,在互相交流中感悟調查的重要性。然后再進一步深化問題實質,促使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發展:“要統計全班同學的睡眠時間,怎么統計呢?請你們出個主意好嗎?”讓學生每個人的數據在全班統計表中呈現,使學生比較充分地體驗統計的過程,從而學習收集數據,描述數據的方法。學生在這樣一個個問題情境中掌握要學的知識,這樣的情境創設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還使操作與思維緊密結合在一起,操作活動能引起和促進產生表象,再把表象內化為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有意識地設置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激起疑問,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北師大版《分糖果》這一節課中,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老師有100個本子,想平均分給8個同學,你們能幫老師分分看嗎?學生聽完,覺得非常簡單。因為我們已經教過平均分,也就是一根一根地分,所以學生聽完,就紛紛拿出100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分,準備把100根小棒分完。可是他們在整張課桌上分滿了一根根小棒,花了很多時間,才把100根小棒分完。這時才有學生突然醒悟,并提出為何不幾根幾根地分呢。從而抓住時機引入:只要我們學習了分糖果,就知道怎樣簡單地分了。其實這節課是為以后學習除法當中的試商做鋪墊的。這樣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由于分的過程太復雜,從而引發知識的沖突,產生尋求幾根幾根分的方法,促使學生大膽猜測、想象、嘗試,不僅為今后學習試商做鋪墊,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三、創設“生活式”情境
學生的生活經驗越豐富,已有知識越多,對所要學的數學知識倍感親切,也就越感興趣。學生在展示自己才能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學習的信心也就不斷增強。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生活情境,學生的積極性將得到極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學“8、7、6加幾”這節課時,把枯燥的例題融于生活情境中,創設了學生喜愛的游樂園的情境,設置這些游樂項目你最喜歡哪兩項?一共要花多少錢?利用生活中學生經常碰到的這種問題,很自然地就把學生帶入到學習中。這樣既聯系生活又激起學生的高度興趣,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也提高了。并初步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及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相互聯系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四、創設“錯誤式”情境
隨著課改的深入,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把學生的錯誤當成一種資源,是我們教師常遇到的問題。學生在理解、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的過程中,常因各種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誤,以此創設“錯誤式”的教學情境。借此為學生嘗試錯誤提供時間和空間,并通過反思錯誤的原因,加深對知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對錯誤的認識,從而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和嚴謹性。
經過不斷的嘗試,我們知道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不僅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廣泛應用。還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創設合適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浦縣綏安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