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定要選擇比較恰當的溝通時機。一般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放開緊張情緒,才能與教師心平氣和地溝通。
我們要把談話的次數控制到一定范圍,溝通的效果其實與溝通次數的多寡和交流時間的長短成正比,整天絮絮叨叨地提著耳朵灌輸只能讓學生反感。因此,我們與學生溝通時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次數不要太頻、時間不宜過久,只要將我們對他的要求和期望充滿感情地傳達給對方就可以,切忌連篇累牘、長篇大論。
與學生交流時一定要放平姿態,要推心置腹,不要高高在上地站在教師的位置板著臉訓斥,要將對方當做需要幫助的朋友來溝通。談心時,要開誠布公地將最真實、最實際的情況和想法當面說出來,也要給孩子留下一個陳述的機會。不要用避重就輕或旁敲側擊來蒙蔽學生,這樣肯定不能達到預期的交流效果。
與學生交流時要把握態度,針對那些心理壓力比較大的學生,初步溝通,容易碰到軟釘子,這時我們不要發火,一定要保持自己和善的態度,及時地轉變話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平靜下來后,再尋找恰當的機會,幫助他們反省。
當學生向你提及他感興趣的話題時,我們要面帶微笑,集中精力傾聽。
與學生交流時,即使一開始就不同意他們的意見,也要耐心聽完,充分了解他們的看法,以交換意見的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且還要考慮他們的意見,不可嘮叨說教。
還要用尊重的語氣而不是教訓的語氣發言,尊重孩子會使孩子尊重自己,教訓常常帶來反感和對立,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要正視孩子自我意識的增長和認識能力的提高,指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所處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明確指出他們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賴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土右旗東勝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