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關鍵詞: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為此,我們要把課堂內外、書本內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主動地尋找課外讀物,主動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僅憑語文教材里那僅有的幾篇課文是不足以使學生的閱讀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因此,我們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還要盡力營造自主閱讀的氛圍,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的條件,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指導他們將課堂上學到的閱讀知識和閱讀方法靈活地遷移到課外閱讀中,鞏固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提高語文能力。
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課外閱讀的巨大動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學生渴望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在閱讀的同時受到感染熏陶,找到樂趣,學到真知,培養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課外學到的各種知識。那么,如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呢?
一、營造閱讀氛圍,催生閱讀興趣
讓學生人人參與,共建精神寶庫,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教師可動員學生拿出自己的課外書,建立“班級圖書室”,組織學生自己管理借閱,圖書室設在教室的一角,課間隨時借還,十分方便,這樣人人都有閱讀的機會,也會擴大閱讀量,就會形成競相閱讀的局面,還可以利用班級黑板報,開設“好書介紹”“讀書心得”等欄目,向大家介紹名作家、名作品及讀書方法。
二、課內課外結合,培養閱讀興趣
書本知識對許多學生沒有吸引力,在于他們沒有嘗到書本內容的甜頭。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還得見機行事,抓住機會,及時推薦,實現課內課外的溝通,如,學習了《三顧茅廬》后讓學生閱讀《三國演義》,讀完后,每人準備一個三國故事在閱讀交流課上交流,一時間班上掀起了一股“三國熱”。學生通過閱讀體會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從而引導他們去探究原著。這樣就引起了學生極富個性化的爭議。爭議結果有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之門打開了,通過自主閱讀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發、有所得,這才是最可貴的,也才是文本的意義所在??傊Z文教學要有意識、有系統地將課內課外結合,盡可能地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想辦法給他們充實更多的閱讀資料,激勵大量閱讀,讓他們在快樂閱讀中嘗到無窮的樂趣,從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所謂“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只有進行大量閱讀,才能使學生吸收和儲備大量的優美語匯,提高語文能力。
三、開展各項活動,激發閱讀興趣
開展各種形式的閱讀成果交流是激發學生積極閱讀的動力,課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積極鼓勵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成果,符合學生的個性差異。參賽的同學認真準備,積極參與,觀眾聽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長了學生知識而且大大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舞臺。讓他們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情趣,激活了學生課外閱讀熱情。
四、加強閱讀指導,激發閱讀興趣
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是穩定和保持學生課外閱讀的前提,對大部分淺顯易懂的書或閱讀價值不高的書籍報刊,可采用瀏覽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內容,對一般性的文章可用快速閱讀的方法,快速查閱資料,選取所需信息,做到“一目十行”。對于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需要細讀品位、揣摩,欣賞妙詞佳句,從中吸收到甘露,得到享受,進而就會產生“我要讀”的欲望。讀與思共,思與讀隨。學生掌握了閱讀方法,就能自覺地去閱讀,這樣他們的語文能力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將來他們就能在沒有任何強制因素的情況下非常自覺地饒有興味地去學習,從而受益于自己,服務于社會。
總之,課外閱讀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主動幫助他們選擇課外閱讀的內容,經常性地圍繞課外閱讀組織形式多樣的閱讀交流,進行有效的合作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精神食糧。
(作者單位 江蘇省寶應黃塍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