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人的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語文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引領學生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轉化這種智慧,積淀這種文化,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語文世界。因此,語文教育的過程,首先是學生精神享受的過程。
語文是一種感性的存在。課本,即生活的記錄,學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語文的。并不是通過教師的諸如告訴、教導、訓誡等手段而獲得的。那么,如何在教學中突現自主、提升語文學習績效呢?
一、注入情感,培養興趣,調動學習的主體性
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源于學習中他感受到的情趣。實踐證明:善于激發學生情感,撥動學生內心琴弦,饒有情趣的語文教學才是語文教育取得成功的奧秘所在。
1.教師自身要富有情趣
課堂是兒童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是為了兒童的,語文只有融入兒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義的。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從成人霸權中走出來,還兒童以自主學習,培養語文素養的自主權。學生便自然對語文老師乃至語文學科的學習生發興趣,進而升華為一種學習的情感。
2.活化學習材料,使教材信息呈現多元化魅力
現行的語文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盛的情感大餐,充盈著厚重的文化氣息,洋溢著獨特的語言魅力,飄溢著濃郁的語文味兒,傳遞著深切的人文關懷。因此,語文教師應如何將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活化,這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
3.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富有情趣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向互動。教學活動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也需要學生主動參與。一節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課,不僅可以調動學生樂于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得情趣的滿足、智慧的挑戰,同時也可以獲得成功的愉悅。使學生在自主、自然的學習過程中,經歷探究、思考、實踐的過程,并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二、科學預設,把握重心,體現績效的主體性
時下,語文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之一,就是師生“對話”甚是頻繁,常常是教師問、學生答。從形式上看是師生在“互動”,而究其實質,那是教師為完成課前的預設,以期達到教師的“目標效應”而組織的活動,這樣的生成效果,并非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而獲得,而是教師——作為學習的客體將對知識的理解、對內容的領悟強加給了學生。從這里折射出了一個教學的核心問題,即,語文自主學習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科學的教育實踐早已證明:語文自主學習的核心價值在于“生成”。也就是學生在自己“真學”的過程中,能夠根據自身的經驗產生對文本、對事物的獨特體驗、感受和理解,有一些新的發現、新的思考,產生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并能通過交流逐步完善自我知識構建,形成個性化的知識經驗。因此,教師的教學生成策略,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1.精心預設,強化生成
一節好的語文課,其顯著標志之一就是教師有沒有開放的、生成的課程意識,同時,有沒有靈活駕馭、調控教學進程的能力。
2.經歷“過程”,體現個性
語文教學目前存在的一種通病,就是面面俱到,即使是讓學生自主學習,也是在教師設定的問題區域內進行的,這樣的形式如同蜻蜓點水,浮于表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強調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啟示我們要把教與學的過程落到實處,把學生個性的培養擺在突出位置。教師要做到精心設置,細心檢查,耐心扶持,以幫助學生提高真正意義上的語文素養。
蕩情漾趣,突現自主,是學生有效提高語文學習績效的途徑之一。教師——語文教學的組織者,要引領學生深入無量豐妙的語文之中,幫助他們徜徉其間、浸潤其中。以情悟情、將心契心,在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中領會語文精髓,實現了這一目標,才從真正意義上體現了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銅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