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是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的關鍵階段,尤其是高年級小學語文沖刺階段。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呢?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想方設法挖掘創新教育的相關資源,激發學生進行創新的興趣。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閃耀著思維、包含著深刻哲理的題材,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如,在教學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北師大版5年級上冊)時,筆者在備課時發現,“水光瀲滟晴方好”中的“方”字是這句詩中用得最恰當的一詞,但如果直接講解讓學生去理解,有較大難度。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筆者設計了一個“挑戰蘇軾,試一試”的創新趣味題:請你給“水光瀲滟晴方好”中的“方”字換一個字試試?假如你是蘇軾,在雨后初晴的日子里,你蕩舟西湖,嘗飲美酒,看到陽光照耀在水面上,你會脫口而出“水光瀲滟晴( )好”。學生看到這樣挑戰著名詩人蘇軾的題目,都躍躍欲試,都想和名人比一比高低。有的說用“水光瀲滟晴(正)好”,有的說“水光瀲滟晴(剛)好”,有的說“水光瀲滟晴(?。┖谩?。學生的創新興趣一下子被有效地激發起來,筆者對每一個敢于挑戰名人的學生進行充分肯定,對這些學生不迷信名人、不畏懼權威、敢于創新的精神進行了充分地肯定和鼓勵,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培養學生活躍思維,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生具有十分活躍的思維,喜歡想象,教師應該根據這一特點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讓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從而讓學生學會創新。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北師大版6年級上冊)時,筆者在備課時發現這篇課文中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如,“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其中的“碰壁”表面上指的是什么意思,實際上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教師指導學生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處境進行理解,才解決了這個問題。筆者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明白“碰壁”此類具有多種意思的詞語,同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筆者布置了這樣一道課后作業:請你再寫出一些像“碰壁”這樣一個在不同語境中具有不同意思的詞語,并選擇一個詞語說一句話。學生圍繞這個題目,回家后紛紛開動腦筋,迅速搜索類似的詞語。有的通過查工具書尋求幫助,有的通過上網查資料,然后自己再整理,有的通過向家長請教。第二天,在作業中筆者發現了很多類似的詞語出現了,如“閉門羹”“老古董”“包袱”“開小差”等詞語。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有效的訓練,同時,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異曲同工的奧妙之處,讓其懂得了發散性思維的重要性。
三、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夯實教學質量
一是鼓勵學生主動提問,挖掘創新潛能。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主動探索、質疑和回答,通過營造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激發出他們內在的創新潛能。二是訓練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習慣。教師要創設活潑生動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使其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學習。
總之,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進行探討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作為高年級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活躍思維和創新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螺陽鎮育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