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語文課外閱讀,引導學生在會讀一本書的基礎上,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廣泛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博覽群書,吸收名家名篇的語言精華,不僅有利于學生積累語言,豐富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智力潛能的開發,可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必要的“精神底子”——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素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六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45萬字以上。這一規定,也體現了課標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因此,課外閱讀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筆者所在學校近幾年來,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非常重視,每學期都開展讀書節活動。結合近年來帶領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實踐活動,就如何有效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筆者做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課外閱讀的方向——應用、學習、積淀
應用,就是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應用于課外閱讀之中,以求“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葉圣陶老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課本內的文章有限,只能舉一,只有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面,才能反三,才能在應用中化方法為能力,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因此,在學生課外閱讀中,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運用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也促進了課內閱讀質量的提高。
學習,就是從廣泛的課外讀物中學習知識,增長見聞,以求“課外促課內”,相互引發,相得益彰。例如,學習了《海倫·凱勒》一課,我讓學生閱讀她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海倫·凱勒對生命的珍惜和熱愛,更深刻地體會到她身上具有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學習了《司馬遷勵志寫〈史記〉》后,讓學生閱讀《史記》,學生不但了解了祖國歷史文化,而且對司馬遷身殘志堅的品格更加欽佩。
積淀,語言精妙,源之積累。課外閱讀,博覽群書,才能讓學生“厚積薄發”。新課標要求學生在中高年級每學期寫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依據這樣的要求,我讓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同時做好相應的讀書筆記,讓學生把課外閱讀中見到的好詞佳句摘抄下來,并寫一定篇數的感悟。這對于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及綜合語文能力的提高有巨大的幫助,為學生今后能更好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課外閱讀的標準——有趣、廣泛、合適
有趣,枯燥之物,誰也不想領教。“趣”是孩子們對課外讀物最先的選擇。只有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主動去了解、研究。我十分重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學生簡介要讀的文章內容,以激發其閱讀興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緊張、感人的情節創設懸念,讓學生產生尋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課外閱讀的內容安排、組織形式等盡可能地滿足于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學生樂讀、愛讀,使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種樂趣。
廣泛,魯迅先生曾告誡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還說,“專看文學書,也是不好的”,會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的糊涂蟲,“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糊涂”。這富有哲理的話,正是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金口玉言”。我們只有指導學生廣泛地閱讀文學、科普等通俗少兒讀物,才能實現博覽群書、厚積薄發的宗旨。
合適,選擇課外讀物,必須注意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選取形式多樣、難易適中、富有趣味的閱讀材料,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自覺地對材料進行多角度、多層級的研讀、體味和欣賞,得到知識的滋養、藝術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筆者所在學校依據各年段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安排了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我在班級中每學期也列出一些有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的書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推薦時,我很注重談自己對推薦書的感受。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教師不光要熟知圖書內容,更要加深對書的感受,這樣在推薦書時才會游刃有余。
三、課外閱讀的方法——閱讀、深思、摘記
閱讀,我主要用了以下幾種方法:(1)瀏覽性的泛讀。這是一種廣泛閱讀課外讀物、獲取各類知識的讀書方法,可按照“速讀—尋找知識點—摘記”的程序進行指導,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內容,或通過看標題、目錄、內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2)探求性的速讀。有時讀書是為了達到某個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項任務,如尋求某個問題的答案,專門搜集某方面的知識等,這就要求“一目十行”。速讀能求得新知識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長,趕上時代發展的需要。(3)品味性的精讀。對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需要靜心細讀,體會立意構思,揣摩布局謀篇,欣賞妙詞佳句,才能把書中的精華變為自己的知識營養。
深思,“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普朗克)因為“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托爾斯泰)。邊讀邊思考是閱讀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類方法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我把教會學生邊讀邊想作為課外閱讀指導的又一個重點。通過概括內容、復述原文、體會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條理、提出疑問等多種形式的專項訓練,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較、綜合、聯想等思維方法,達到以讀促思、以思求知的境界。
摘記,我們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優美詞句、學到的新知識、發現的新問題以及讀書心得等,我要求學生一一摘記下來,以便今后查閱。
1.圈點勾畫
即指導學生用學過的“讀書作記號”的方法,用相關的符號在書或文章上適當作記號。
2.作批注
即在文章旁邊寫出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可以品評遣詞造句的精妙,寫出自己的理解、體會和感想,可以談談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見解或由此引發的聯想。
3.寫讀書筆記
可作摘抄、編提綱、寫體會。
4.作卡片
為了便于記憶和積累,鼓勵學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詞妙句等寫在卡片上,以隨身攜帶,隨時翻閱、背誦。
5.進行再創作
包括續寫、擴寫、縮寫、改寫等形式。
四、課外閱讀的動力——講述、展評、競賽
講述,可以是好書推薦會、故事會、閱讀心得交流會、讀書演講比賽等。這樣的活動,我在班級中經常開展,這也是檢驗學生讀書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評,就是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剪貼冊、手抄報等。我們學校每屆讀書節都要舉行讀書筆記、手抄報展評活動,我總是先在班級中廣泛評選,再選出最優秀的作品參加學校的展評。
競賽,可采用知識競賽、查閱資料比賽等形式。我們學校每屆讀書節都要舉行讀書知識競賽、故事大王競賽、讀書征文競賽等。我在班級中也經常舉行這樣的競賽,以此檢驗學生的讀書效果,促進學生進一步開展好課外閱讀活動。
“講”“展”“賽”,不但有效地檢查了學生的閱讀情況,鞏固了閱讀成果,而且使學生有了讀書后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積極性,推動學生課外閱讀步步深入,成為推動學生課外閱讀的強勁“馬達”。
總而言之,通過有效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讓孩子明白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和書成為好朋友,讓書成為學生成長的終身伴侶。
參考文獻:
葉圣陶,劉國正.葉圣陶教育文集:第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明發濱江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