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目前閱讀教學低效現象進行了分析,指出在影響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因素中,起到決定作用的是教學全過程中“語文意識”的貫穿和凸現程度,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關注語言文字運用的自覺程度。然后,以一個實際課堂為例,談了如何在“語文意識”的支撐下,在閱讀教學中自覺運用有效教學策略,以實現課堂教學的樸實、扎實、真實,高效率地促進學生語言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語文意識;閱讀教學;有效教學;策略
課程改革發展到今天,“有效性”成為各學科教學所面對的最大命題;而這,也正是廣大一線語文教師最深最久的隱痛。追求“有效”,就是要正視我們的課堂現實,剖析我們因襲的那些“以為然”而“不盡然”的做法;就是要追究學生語文素養形成中的那些核心要素,探求影響這些要素變化的策略方法,就是要借鑒其他學科教學中的有效做法,運用到本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而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起到決定作用的,正是教學全過程中“語文意識”的貫穿和凸現程度,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關注語言文字運用的自覺程度。
一、亂花漸欲迷人眼——對當下閱讀教學課堂的幾點反思
1.教學內容,高處不勝寒
課標中將語文課程性質定位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種看似全面而均衡的提法,在一線課堂的實踐中卻往往難以落實。似乎是矯枉之后的一種反彈,課改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對“人文”的弘揚將語文課堂推到了“訓練”之后的另一個極端:無論是教材的編排方式、選文的斟酌修改,還是研討課堂上對文本“微言大義”式的開掘、“旁征博引”式的拓展,都在向廣大教師傳遞著“關注人文”的信息,一時間幾乎有以“人文”代替“語文”之兆。雖然后期這種狀況也引起了多方關注,并欲竭力扭轉,但其浩蕩影響,在一線課堂中依然難以完全消除。
2.課堂追求,沉醉忘歸路
與課堂人文因素的刻意制造和過度開掘相輔相成的,還有對課堂氛圍藝術化、詩意化的片面追求。當然,我無意于否定課堂教學的藝術性,也無意于否定語文學科與生俱來的詩意特質。但是,在當下的許多課堂中,這種原本應該基于對人的生命本質體察的詩意追求,卻被片面甚至歪曲地理解,成為一種極其狹隘而淺薄的時尚潮流。“感動”“愉悅”“興奮”以及流于表層感官的“興趣”、似懂非懂的“朦朧”,這些表象化的東西,取代語言學習的本質而成為體現詩意特質的課堂追求,誤導了目前不少的語文教師和語文課堂。
3.教學手段,邯鄲拙學步
“教有法、無定法”,貴在“合宜而用”,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是在現實教學中,我們卻越來越多地看到了“定法”的身影。從全國青年教師閱讀賽課上千人一面的“看老師板書課題”,到風靡大江南北、已成為“詩意語文”象征的一唱三嘆式“王氏導讀法”,這些手段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邯鄲學步之舉,令人一眼看透了“技止此耳”的深淺。
二、回首向來蕭瑟處——影響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因素分析
1.解讀,適切是第一要義
怎樣的解讀才是“適切”的呢?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解讀相對于教材編排意圖的適切性,第二個維度是解讀對于文本本身特點的適切性,第三個維度是解讀對于學生認知水平的適切性。
2.重心,低一點再低一點
小學作為基礎教育的初級階段,語文作為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我們的課堂首先應當實施的是“保底”教學。這里的“保底”需要從兩方面理解:一是保班級學習水平之“底”,即后進生;二是保個體學生語文能力之“底”,最基本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是每個學生在成長道路上所必備的。
要實現以上兩大“保底”作用,教師必須把教學的重心降下來——適度地降低教學目標,使之落在全體學生語言發展的最近發展區;適度地降低教學起點,使每個學生都能擁有語言鍛煉和發展的機會;適度地降低學習臺階,小步子,多反復,保證學生能在切實的訓練和語言實踐中獲得能力的提高。
3.讀議,是手段不是目的
讀讀議議是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最常見的教學形式,有專家把“書聲瑯瑯”“暢所欲言”等指標列為評價一堂語文課優劣的首要標準。對于語文閱讀教學來說,讀和議雖然重要,但這是因為它們是通向學生語言發展的通道,它們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讀可以指向很多種目的——有的讀指向信息收集,有的讀指向理解含義,有的讀指向情感體驗,有的讀指向語感積累……在把握了“讀”的種種功用之后,我們就會根據課堂上的實際需要來選擇讀的形式——是默讀,還是大聲讀?是速讀,還是細讀?是通讀,還是有感情地讀?課堂發言與討論也是一樣,真正有效的討論,一定是緊緊圍繞并體現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語言發展的。
三、眾里尋她千百度——閱讀教學中凸現語文意識的操作實例
語文教學有效性,取決于教學中語文意識的凸現程度,取決于學生對文本語言現象的敏感程度、開掘程度,取決于學生語言表達的發展程度。那么,當語文教師在具體面對一個文本的時候,應該如何緊緊把握住“語文意識”的韁繩,立足語言,開掘語言,實踐語言,并最終發展語言呢?
1.把握主旨,在堅持與妥協間平衡
把握文章的主旨,是閱讀教學的“靈魂”所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懂得在堅持與妥協間取得平衡。
2.篩選目標,凸現課堂中的語言要素
要凸現語文意識,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目標的設定就顯得很關鍵。為了降低教學的重心,目標設置除了要適度降低以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外,還必須以層級目標的形式體現對學生認知發展和能力提升的引領作用。
3.抓住核心,破解文本語言的密碼
語文意識的凸現,最直接地體現在對文本語言密碼的自覺搜索和破解上。
4.舉重若輕,抓“節點”突破思維阻障
庖丁解牛,其刀用三載而如新發于硎,在于他能看準牛身的關節之處,以無厚入有間。閱讀教學也一樣,如果教師有足夠鮮明的語文意識,能準確扣住文本語言中的“節點”,一些理解的難點往往就能在瞬間迎刃而解。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在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大賽的總結中,提出了“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念,并再三強調了“語文是學習語言的課程,閱讀是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這正是向我們指出,閱讀教學要走本體回歸之路。這條路很長,也會走得很艱難。但我們應該堅信,在“語文意識”的指引下,我們一定能夠抵達語文教育的目的地。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赭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