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明確規定了每個學段學生要求背誦的古今優秀詩文的數量,其中包括中國古代、現當代和外國優秀詩文,每冊語文教材中也相應地編排了一些要求背誦的課后練習。但是,由于部分教師對背誦教學缺乏認識和理解,往往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誤區。教師應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背誦呢?筆者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也來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與實踐。
一、理解教材內容,賞析指導背誦
背誦并不是一個“簡單”“一味死板地背誦書本”的過程,它必須展開認知、記憶、感覺、思維、想象、情感等眾多的心理活動,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全面地消化、感悟、吸收和內化。時間不夠,態度不正,理解不透,感悟不深,都將導致背誦教學低效。背誦訓練前,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就抓住了記憶的線索。例如,背誦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匆匆》一課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數一數這篇課文中共有幾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各有幾句話,理清文中記敘的順序,找出文中的關鍵詞,在對文章脈絡一目了然的基礎上再進行背誦訓練。檢查背誦時,引導學生字斟句酌。檢查背誦主要是引導學生再次深入學習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訓練語感的最好機會。
二、重視情感體驗,感受理解文本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提出的“重視”“注意”“尊重”應該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而背誦作為學習語文的一條重要途徑,當然也不能例外。在指導學生背誦時,教師要做到“兩手抓”:既要重視對文本記憶的準確性,更要重視在背誦過程中感情的體驗與感悟。這里所說的“情”,既有文章內容所蘊含的感情,又有師生互動時的感情。
三、復習形式多樣,強化背誦效果
背誦是積累語言的一種重要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只是為了“應試”“臨時抱佛腳”式的考前“強記”。根據心理學的記憶規律,需要記憶的材料只有反復呈現才不容易被遺忘。采用多種形式指導背誦,突破課文的難點。要求背誦的課文中,往往最不容易記住的只有那么幾句,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記憶,化難為易如,圖示法,模擬表演法,記住關鍵詞等。例如,指導學生背誦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草原》一課的第一、二自然段時,教師可以綜合運用上面的幾種方法,先讓學生根據句子意思畫出草原的美麗景色,再邊讀句子邊模擬表演作者來到草原時的動作,然后在圖的相應位置摘錄關鍵詞,在教師的反復提示下訓練背誦。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背誦,不僅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記憶的興趣,還可以促進復習材料與人的認知結構之間形成聯系。
當然,背誦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扮演角色法、板書介入法、再現畫面法、比較異同法等等。在實際的背誦中,常常是幾種方法配合使用。對于方法的選擇,要因人而異,因文而異,靈活運用,努力使誦讀的形式豐富多彩,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
(作者單位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