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人類早已進入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隨著教育技術軟硬件的發展和普及,新型的設備和技術進入課堂:反饋器、平板電腦、無線網絡環境、平板操作系統(Android、IOS、WIN8 RT)等。在實踐中探索了幾種數字化學習的模式。
關鍵詞:數字化學習;課程整合;模式
當下人類早已進入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早在2000年6月美國教育技術首席地總裁論壇(The CEO Forum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簡稱ET-CEO論壇)召開的以“數字化學習的力量:事例數字化內容”為主題的第3次年會中,將數字技術與課程教學內容整合的方式稱為數字化學習,提出了數字化學習的觀念。而在國內,2001年國內也在以“Elearning”為主題的教育技術研討會上提出了“數字化學習”的概念。
一、“專題探索─網站開發”模式
在數字化學習和學科整合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情境、合作探究、研討交流等學習環境和手段,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首創精神,最終使各層次的學生達到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建構目標。
在科學課《我們知道的太陽》一課,為了讓學生能自主參與對太陽的研究,豐富科學課堂的內涵,我們可以引網絡于科學研究性學習當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操作上分三步走:(1)學習第一板塊,在學校校園網的子網站——“小學科學在線”網站的“科學園地”中設“我們的太陽”子欄目,可確定若干塊學習內容,如太陽的故事、太陽與人類、太陽的未來等。(2)學習第二板塊,各小組選定學習內容后,制訂本組活動計劃(包括信息來源、活動步驟及學習成果展示的方式),利用網絡探究學習,并完成研究成果。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查看學生收集資料的情況,同時巡視指導,進行個別輔導,了解各小組活動進程。(3)學習最后的板塊,引導學生進行現場展示、匯報和研討交流。
二、“互動—交流—實時反饋”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缺少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尤其對于學生的反饋,教師往往因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能關注到一部分學生。然而,在數字化學習下的教學過程卻是:學生的學習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隨著硬件的發展,手持設備的普及以及在與之配套的軟件大量的研發,以平板電腦為代表的教學設備被引入課堂,改革現行學科教與學的方式,使其適應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學習要求。
如,在數學課《有余數的除法》一節課時,我們安排了課堂練習。練習中,計算機通過處理每個學生手中平板電腦的結果的反饋,實時在課堂上將正確、錯誤的評價以及提示、指導、建議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對學生的不同解題過程,通過網絡在屏幕顯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僅使學生很快了解了自己的學習情況,加深了學習體驗,而且教師也可從中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使教學過程向教學目標靠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
三、“校際合作─遠程協商”模式
在國家教育資源均衡的思想指導下,很多優秀的學校開始擁有跨校區的集體辦學模式。不同校區的學生,同一個教學內容或者同一學科,甚至不同學科怎樣進行有效交流和研討的問題浮現出來。
于是我們在校園網上發布一些學生樂于研究的小課題,如:“某兩個星球之間的距離為多少?”“為什么電腦的運行速度有快慢?”“蠶怎么樣才能吐不同顏色的絲?”等,還引導學生自行選題,或個人或組成研究小組,通過投票,確定最想研究的小課題,并建立相應的討論版,將其作為考核學生學業成績的一項“長作業”,以提高學生各學科小課題研究的積極性。通過網絡進行交流,查找有關資料,要求在學期末進行考核、評定與表彰。過程中,發帖子與老師或同學進行互動式的交流、研討,或開展階段性的成果匯報活動,以激發學生小課題研究的興趣與成功的體驗。老師及時關注學生的“作業”,及時發現并指導學生將研究成果寫成小論文在網上發布,教師和學生能將自己平時在學習、生活中不解的現象或問題發布在校園網上,吸引其他的師生一起參與解決和研究,壯大科學探究的團隊。
跨校區研究專題的整合,使學習充滿了“研”的品質,它詮釋了數字化學習的內涵。(1)教師將學習內容和網絡資源進行了整合,形成了研究主題;(2)網絡討論版的交互功能,使每個學生既是信息的獲取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密切與研究目標相結合的信息庫;(3)網上資料的收集是專題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通過對資料的分析、篩選、整理,研究性學習在網絡環境中找到實踐的支點,同時,為問題的最終解決做好了準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4)網絡的現實與虛擬的雙重性推進了課后的延伸拓展,它不僅促成研究主題的再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而且也達到研究性學習的“行無止步,研無止境”之境,使研究又開始新一輪的動態生成!
數字化學習與課程的整合,不是簡單地將數字化學習應用于教學,而是較高層次地“糅合”與主動適應。我們必須改變傳統單一的輔助教學觀點,從課程的整體觀考慮數字化學習的功能與作用,把握好融合的度,以“有痕為無痕”,創造數字化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何克抗.我國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的現狀及其對策.電化教育研究,2009(10).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中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