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針對當前校本研訓效果不盡如人意的現狀,嘗試采用“主題式”校本研訓。整個過程從開學初到期末,貫穿于日常教育教學中。“有效作業設計”為主題的校本研訓活動教師參與面廣,經歷了一個學期的實踐與探索,活動有序推進,逐層遞進:理論學習促底蘊—課堂實踐促內化—設計交流促提高—搭建平臺促提升,這樣就使“有效作業設計”成為教師共同研究的載體,教師在活動中都有研究所得,起到良好的研訓效果。
關鍵詞:校本研訓;教師成長;“主題式”;有效作業設計
校本研訓是促進學校發展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校本研訓是以學校為單位,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內容以學校的需求和教師的需求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但靠教師的理論水平,而且需要教師在實踐中磨煉。教師的磨煉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深入鉆研,更需要學校提供一個平臺。在總結以往校本研訓經驗的基礎上,我們嘗試采用“主題式”校本研訓策略。所謂“主題式”校本研訓是以新課程實施為導向,以解決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作為出發點,以教師為主體,強調教師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研究和構建以“提升教研層次、共享集體智慧、立足實踐研究、提高教學效率”為宗旨的一種校本研訓活動。研訓最大的特點是具有目的性、研究性、持續性和遞進性。此活動注重教師在活動中理論結合實踐,注重專家引領,注重全體教師共同參與過程中的合作研究,注重與區評比活動的銜接。
一、直面現狀,確定主題,策劃方案
1.傾聽心聲,反思現狀
筆者在負責教科室工作期間,聽到抱怨最多的就是校本研訓沒有意義,浪費大家時間。經過認真反思后,確實覺得我們的校本研訓隨意性較大:教研組內安排每位教師每學年上一堂公開課,組內開展點評交流,教師想到什么就說什么;組織幾次集體備課,組內教師隨意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校聘請幾位專家講座,今天做“班主任工作”方面的講座,明天做“綜合實踐活動”方面的講座,全體教師參與聆聽做一下記錄……如銅匠的擔子——挑到哪里,響到哪里。沒有統一的主題,研訓針對性不強,教師收效不大。因此,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就大打折扣,校本研訓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如何使這項常規化的活動真正發揮有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載體的作用,我想這需要結合本校實際,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從完善活動形式、內容等方面綜合考慮,使校本研訓可持續發展,做到真正為教師服務。
2.召開會議,確定主題
基于此,我們首先在開學初教研組長會議上,召開了商討會議,根據區科研訓工作重點,確立本次“主題式”活動的主題——“有效作業設計”,并反復商榷活動的目的和每一步操作策略,即充分發揮校本培訓的作用,使教師能夠認識到“有效作業設計”的重要性,實現高效課堂、高效作業,并使廣大教師形成互相研究共同探討的鉆研氛圍。為每一位教師提供機會,通過深入鉆研、組內合作、不斷改進與反思,以促進教師素養的提升。
3.明確方向,制訂方案
明確活動的方向后,由教科室根據區科研訓活動計劃制訂詳細的活動方案。方案中給出了每一個教研組的活動內容,并規定了時間和要求,目的是讓大家在同一個研究主題中有更多的思想共鳴。
元莊小學“主題式”校本研訓(有效作業設計)活動安排表
二、有序推進,逐層遞進,優化研訓
在本次“有效作業設計”為主題的研訓活動中,教師參與面廣,這樣就使“有效作業設計”成為全校教師共同研究的載體。正是由于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所有教師在活動中都有研究所得,研究也就不會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廣大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中,起到“理論學習促底蘊”“課堂實踐促內化”“設計交流促提高”“搭建平臺促提升”的良好效果。
1.理論學習促底蘊
任何理論都需要在實踐中論證,任何實踐都需要有理論支撐,用理論來指導實踐,詳細分析,目光長遠。因此,開學初,我們各教研組認真研讀區科研訓工作計劃,重點解讀“四有”工程中的“有效作業”,由各教研組長主講,帶領我們全體教師深入開展理論學習,希望通過理論來指導實踐,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在學習過程中,每位教師認真聆聽,仔細記錄,然后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相互探討。之后,還要求我們教師閱讀關于“有效作業設計”方面的書籍,提升理論涵養。通過系列理論學習,我們教師深刻認識到有效作業設計的重要性。在與教師的交流中發現,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關注到以下幾個方面:(1)突出重點,力求精練;(2)精心設計,體現所需;(3)鞏固所學,促進發展;(4)減輕負擔,力求適量;(5)因人而異,分層設計。
專家的長處在于學術水平比較高,所掌握的教育信息比較領先,所研究的理論問題比較深刻。因而我們充分利用資源,為教師提供了這樣一個學習、持續發展的機會,搭建了與專家交流學習的平臺。這有助于教師打開教育的世界之窗,開闊教育的視野,擴大教育的信息量,形成一個大的教育觀;有助于教師了解當前教改形勢、教改動態,掌握教育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認清教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有助于教師接受新思想,形成新觀念,樹立新理念。使陷入困惑和茫然中的我們,有了理論的指南,教育科研的引領,成功經驗的借鑒,我們必然可以少走彎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特地聘請了教師發展中心的曹老師為我們做專業引領。曹老師幽默、詼諧的講座——《高壓下“話”課堂作業》,贏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通過此次活動,教師對作業設計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認識到作業設計要努力確保作業量、作業環節、作業形式、作業的難易度及梯度的科學合理性,把握目標性原則、實效性原則和因材施“置”原則。
2.課堂實踐促內化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陣地,也是教師教學研究和專業發展的主陣地。無論是先進的教學理念,還是優秀的教學方式,最終都要落實在課堂上,體現在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上。我們認為課堂是全體學生直接受益的園地,有效作業就是園地里供鮮花盛放的養分。因此,我們的教師精心備課,尤其重視課堂作業與課后作業的設計,并通過課堂檢驗我們的作業設計是否合理,是否有效。
我們要求教研組關注課堂,深入課堂,開展課堂教學研討。教師根據開學初的集中理論學習以及自主學習,將優化作業設計貫穿于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各教研組針對“有效作業設計”為主題組織多次教學觀摩、“同課異構”、集體備課等活動形式在課堂中進行實踐,探討如何實現作業設計的最優化,以達到“輕負擔高質量”的效果。通過教學研討,教師在備課、上課時關注作業設計,提升作業設計質量,從而無形中提升了課堂效率,實現了高效課堂。在聽課和評課中和教師一起發現問題、反思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教師“有效作業設計”的能力。
3.設計交流促提高
教研組最大的優勢就是教師多,智慧足。學校充分發揮這種人力優勢,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各教研組在組內開展征集作業設計活動,并在組內開展交流與點評,每位教師都是評委。我們將教師的作業設計復印好,人手一份。教師挑選一份自己最感興趣的,認為最值得研究的作業設計獨立研究之后進行交流反饋。交流時有要求,必須提幾大亮點及值得商榷的地方,以便教師更好地改進自己的作業設計。在教研組內開展集體交流時,教師為了同一個需求而圍坐在一起,因為同一份責任和熱情而爭論不休,同時也因為教師的共同參與,校園內的研究氛圍濃厚。通過這樣的活動,教師可以從同伴身上汲取經驗,具有很好的“共贏”效果。
我們還以區“學科作業設計與評價資源征集活動”為契機,要求我們教師根據已有理論,結合曹老師講座,改進原先的作業設計。本次活動共收到學校層面方案與經驗2份,學科層面作業設計21份。所有任教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的教師都參加了設計。縱觀此次作業設計,教師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理念為指導,把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興趣、創新意識、質疑能力、動手能力等融入作業設計中。與以往相比,有了質的飛躍。
經過區評比,獲獎情況喜人。校級層面獲獎1人次,學科層面獲獎達5人次。對于我們一所只有25位專任教師的農村學校來說,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這也為教師參加校本研訓注射了強心針。許多教師,尤其是獲獎教師經常會說:要不是學校安排理論學習,還不知道作業設計還有這么多講究;要不是在教研組內探討過,還不知道自己的設計還有這么多不足;要不是安排曹老師來講座,還不知道作業設計要遵循那么多原則……
4.搭建平臺促提升
為了交流作業設計經驗,期末時學校特地為教師與學生搭建平臺,進行優秀作業展示活動。活動中各班任課教師從平時常規作業中精心篩選參展作業,其中不乏特色作業,如蜜蜂采蜜本、科學筆記、自制檔案袋、綜合實踐作業等。我們將優秀作業按學科分區域展示于學校操場、走廊。此次優秀作業展面向全體教師與學生,在觀摩中師生深受啟發。縱觀這次作業展,不僅體現了教師作業設計的一番“新”意,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促進了同學之間、教師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交流,讓全校師生通過學習身邊的榜樣,獲得進步。
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與探索,我們還總結歸納出作業設計的幾大策略:(1)突出重點,力求精練。為學生設計作業,我們首先考慮的是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圍繞落實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進行設計,力求少而精。(2)精心設計,體現所需。我們認為,合適、精當的作業練習內容,新穎、活潑的作業形式,起著鞏固所學、提高能力、促進發展的作用。否則,則“勞民傷財”,收效甚微,甚至徒勞無功,白白浪費學生的時間、精力。(3)鞏固所學,促進發展。教師在作業量的設計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身心發展等特點,盡可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能在課堂落實完成的盡量在課堂上落實完成,課后的作業設計,力求少而精,適當適量,特別是那些機械重復性的練習盡量少些,再少些。(4)因人而異,分層設計。少一些統一性的作業設計,多一些因人而異、分層練習,讓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能在作業練習中得到相應的提高、發展。
三、深入反思,收獲啟示,提升研訓
1.校本研訓必須“主題式”逐層遞進
任何活動都需要策劃,只有好的策劃才有好的執行,校本研訓也一樣。校本研訓關系到學校的發展與教師的發展,作為研訓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有很多教師認為,教科室主任無非就是今天請這位專家到學校講座,明天請骨干教師來學校傳授經驗,要么就是多參加教研組活動,聽課后發表一下意見。其實不然,要想使教師愿意研訓,變要“我訓”為“我要訓”,使研訓達到良好效果,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有效作業設計”研訓活動是筆者第一次嘗試采用“主題式”校本研訓,筆者認為效果是比較理想的,也得到了同事的一致認可。
教研組長史小躍老師說,現在我們的活動不僅有了明確的主題,而且活動從理論學習到課堂實踐,從作業設計交流到專家講座,從改進作業參加評比到作業展示,一步一步,逐層遞進。教師對作業設計從理論認識上升至課堂實踐,在實踐中得到專家理論指點,進而再實踐。教師收獲大,我們組長也“省心”了不少。新任教研組長劉溫飛老師說,我剛擔任組長都不知道該安排些什么活動,有了“主題式”校本研訓,我清晰知道了整個研訓流程,整個活動策劃科學、合理,操作性強,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我心里有“底”了。
2.校本研訓必須應用到教學實踐中
自從開展“有效作業設計”校本研訓活動以來,在聽隨堂課、參加教學觀摩、學生座談中,我們驚喜地發現,教師正將“有效作業設計”純熟地運用到課堂實踐中。是的,我們的校本研訓的最終目的不是看,而是要切實把研究的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促進課堂的變化,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校的提升。運用才是研訓的最終目的。作為研訓者,我們應該注重從實際出發,講究實效,而不要搞形式主義、花架子。只有這樣,才既能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又能增強實際應用的能力,既提高教學質量,又推進素質教育。
3.校本研訓必須依靠團隊共同努力
學校借助“主題式”校本研訓活動載體,依靠教師身后的學習團隊和專家引領,取得了飛速發展。有學者研究表明,教師在研訓的同時,如參與校內同事間的相互指導、交流和專家的引領,可有80%的人能在課堂上有效運用所學到的內容,否則只有15%的人能有這樣的表現。教師在這次研訓活動中,不僅看到了自身的快速成長,更感到團隊中其他教師對自己的幫助,專家對自己的影響。本人認為,這是作為研訓者需要獲取的管理資源,并且使之為教師的成長發揮作用。
教學管理中,我們需要的是研究如何發揮現有的優勢,盡可能彌補已有的不足,產生最大化的價值。筆者認為,“校本研訓的有效”可以從“管理的有效”中得到真正的實現,這也是一個管理者不斷追求的理想的管理愿景。我們研訓者最終目的是使團隊中每一個人的素養不斷提高,使教師得以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廣田.聚焦課改決勝課堂[C].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蔣宗堯.校本教研與科研基本功[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3]劉金玉.高效課堂八講[C].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元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