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它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著費時低效的狀況,為此,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迫在眉睫。那么究竟從哪些方面抓起才能凸顯課堂的有效性,使我們的課堂更精彩呢?
一、善學者窮于一物,不善學者窮于物物——制訂切實有效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獨特領域,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由于我校處于城鄉接合處,班上學生多半是務工子女,他們來自四面八方,性格、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教學。比如,我在教學了《地震中的父與子》和《游子吟》這兩課后,讓他們給文章寫批注、寫讀后感,用朗讀的形式、用自己聲音傳達出自己的理解,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講講父母愛自己的小故事,讓學生更進一步地感受父愛、母愛的偉大,從生活小事中發現父愛、母愛的平凡而偉大。
二、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創設切實有效的問題情境
新課程教學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我們語文課堂教學要善于創設切實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問題來自學生,在獨立閱讀中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應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著力點。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將其擺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然后激勵學生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教學《學會查“無字詞典”》一文時,讓學生抓住課題中的“無字詞典”質疑,“無字詞典”是什么?怎樣查“無字詞典”?從而使學生帶著疑問進入初讀程序。在進一步區別“有字詞典”和“無字詞典”時我抓住最后一段爸爸的話,理解查“無字詞典”的重要作用,然后總結歸納查“無字詞典”的兩種方法,學生的思維活躍,都紛紛再次細讀課文,認真地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興趣盎然。
三、水本無華,相蕩乃生漣漪——開展切實有效的課堂對話
閱讀教學中的有效對話,是學生在教師搭建的平臺上展現對文本的獨特感悟、多元視角、分享智慧的過程。因此,要促進對話的有效性就必須要讓每個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獨特的感悟,而獨特感悟的獲得又必須建立在學生深入閱讀、積極思考的基礎之上,對文本讀得越多,想得越多,感悟自然就越豐富。
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時,在感悟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時,在交流天空中的晚霞美時,學生各抒己見。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目標。
四、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運用切實有效的教學媒體
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使教與學充滿了生機,學生學得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一篇課文教得成功與否,主要在于是否突破了重點,解決了難點。為突破重難點,自己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從多角度刺激學生的感性認識,激活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引導學生解決重難點。例如,教學唐代詩人賀知章寫的《詠柳》一詩,在提示課題后,我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去郊外春游好嗎?”同學們聽說去春游,個個精神抖擻,接著聽音樂朗讀課文,在聽音樂朗讀課文時,我先后出示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三幅圖,這三幅投影圖創造了一種人在教室里就能領略大自然神奇風光的氛圍。學生邊聽音樂朗讀課文邊看幻燈片,在“驚訝”和“詫異”中,做了一次“神奇”的春游,興趣盎然。
五、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進行切實有效的教學反思
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該公式體現了教師成長過程應該是一個總結經驗、捕捉問題、反思研討、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思維的過程。教師發展的過程是自主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其涵義在于教師行為的改變,這種變化來自教師的內心。可以說,教師專業發展就是一種自我反思的過程。因此,教學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專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有位老師的教學反思如下:“這次開課的經歷令我受益良多。本節課是我探討如何實現學生主體性的實驗過程,在授課過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對學生真心的鼓勵、有效的點評,不說套話,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微笑與呼應。我想對美的體悟,學生是完全可以勝任的,只是合理性大與小的問題,沒有完全的錯與對,我拋棄了原先做好的課件,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學生,還語文課本色,讓語文課像語文課。”這段教學反思就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與教學媒體的使用做了深入的思考,正所謂,教而不思則淺,思廣則能活,思活則能深,思深則能透,思透則能明。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立足于教材,以教學理論作指導,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凸顯課堂的有效性,使我們的課堂更精彩。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新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