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中提到了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教材編者四者的對話過程,在四者之中,學生和教師都應該占有主體地位。提出在實際教學中怎樣突出學生和教師雙主體的一些做法供探討,并由衷希望得到批評指正。
關鍵詞:閱讀教學;雙主體;教學實踐
新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教學的建議寫道:“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于這四者的關系,我覺得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做到“教師和學生都是對話的主體”。
一、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主體地位的體現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也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獨特的內心感受,獲得閱讀的快樂。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我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做法:
1.在“整體感知”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主認識生字,理解新詞,讀通課文。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時,文中有一個要求會寫的生字“辯”,這個字和“辨”很容易混淆。教學時我沒有直接出示這兩個字,而是問“看到這個‘辯’字你想到了哪個字?”學生立刻說出了“辨”“辮”,我又進一步追問“你有什么辦法區分它們嗎?”學生都想出了自己的辦法。在自主的學習活動中得到的知識學生會記得非常牢固。
2.在“深入探究”環節,我常常讓學生將自己的意見寫在黑板上,再全班交流自己這樣寫的原因。例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時,我讓學生先在書上相應的語句旁邊寫上年輕人的特點,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的答案后,讓學生寫在黑板上。不一會兒,黑板上就出現了“勤奮、堅持不懈、身殘志堅、愛魚、愛畫畫……”在學生講述他的理由時,都能結合具體的語句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了解他人的想法,最后歸納出年輕人的主要特點:勤奮、專注。
3.在“拓展練習”環節,我經常用小練筆的形式讓學生表達自己對文章的不同感受。例如,教學《中彩那天》一課時,結合課后的小練筆,讓學生想想庫伯先生把車開走后,作者一家人會有怎樣的表現。學生寫得五花八門,有的寫父親如釋重負,露出了開心的笑容;有的寫“我”理解了母親的話的意思,望著遠去的汽車,全家相擁在一起,相視而笑……
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主體地位的體現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是師生平等對話中的首席,是閱讀教學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我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作為參與者起到激發興趣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觀看了一段雙人跳水的視頻。學生由兩名跳水運動員幾乎同時落水,引發了對兩個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會不會同時著地的猜測。這樣的設計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迅速導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體現了教師作為參與者起到的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作用。
2.教師作為組織者起到啟發思維的作用。例如,在教學《觸摸春天》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安靜仰起頭來張望。”安靜是個盲童,她怎么能張望呢?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大多露出疑惑的神情。我組織學生聯系前文安靜在花間流連的情景,討論她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她此時可能在想什么?進而思考她是用什么在“張望”?她可能“張望”到了哪些美景?學生明白了安靜實際上是用心在感受生命的存在,感受春天的美麗。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安靜熱愛生命、熱愛春天,同時通過想象春天的美好事物,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在這里,教師起到了組織學生、啟發思維的作用。
3.教師作為引導者起到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的作用。仍然用《觸摸春天》里的一個環節為例,文章中有這樣一句“她走得很流暢,沒有一點磕磕絆絆。”我讓學生閉著眼睛從座位上走到講臺前。通過這個小小的活動,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安靜能走出家門,整天在花園中穿梭,是一件十分神奇的事,可見安靜對生活的熱愛,對于春天的熱愛。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很容易地走進了安靜的內心,真切地體會到了她的情感。
總之,學生與教師的對話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對關系,處理好這對關系,閱讀教學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濟南市景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