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是語言的最基本運用單位。因此,句子教學是耳聾學生學說話、形成口語、發展語言的基礎;是聾校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學生學習的難點。由于聾生聽力殘疾,不像正常兒童在入學前通過自然途徑已形成口語,而是入學后在學詞識字后通過教師結合情景講解后才能逐步掌握句子,他們學句時常產生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脫節現象。教學中往往教師花費頗多時間和精力,卻收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寫的句子依然會出現各種類型的錯誤,具體表現在讀不懂句子、寫不通順、不完整、伴有各種語病等現象。如何針對聾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培養聾生掌握句子的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膚淺認識。
一、正確認識上述現象形成的原因
1.自身存在的聽力缺陷使聾生無法獲取正確的語言信息
聾生由于削弱甚至失去聽力,外部的有規則的語言信息很少或無法作用于他們的聽力,不能對他們的聽力產生刺激,聾生就無法獲得正確的語言信息,也不能通過內化作用形成語言,他們只能通過視覺、觸覺、運動覺的代償作用獲得片面、孤立、無序的表象,用隨意的表情手勢與外界進行交流。這就使得聾童的語言水平遠遠落后于正常兒童。
2.手勢對聾生語言的形成和發展的制約
手勢是教師對聾生進行教育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對聾生形成和發展語言有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手語自身的局限性,也制約了聾生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在講具體、形象、直觀的句子時,手語幫助學生理解是有很好效果的,在表現性質、程度等抽象詞語時,就不能使聾生獲得正確的理解,獲得的只是一知半解的概念。另外,手語表現句子時也存在缺陷。教師問“吃完飯了嗎?”學生手勢答“吃飯完了”。
3.創造語言環境,指導聾生感知語言
為激發聾生學習語言的興趣,我們首先要注重強化校園語言環境,把校園里的各種花草樹木貼上標簽,指導學生去感知語言,并結合生活實際在校園內張貼語句,這些語句經常隨季節、氣候、校園生活不斷更換。總之,讓學生學什么就能認識什么,反過來能認識什么,也一定要求他們能說、能寫出什么。教師有計劃地帶領聾生參加實踐活動。每次活動時,教師都在現場出示相應的詞句,并讓學生朗讀,接著再讓他們復述每個情節或整個過程。
二、培養閱讀習慣,以目代耳,從書本中學習句子
讀是學習書面語言的必要途徑,要提高聾生語言能力,單靠課堂上的讀是不夠的,必須培養學生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使他們能自覺地、大量地閱讀一些讀物,從大量的課外讀物中學習句子、語言。
在聾生學習句子的過程中,教師常出現這些情況:課余時間與學生“談話”圖省事,打幾個簡單的手勢語,彼此心里有數就算完事了;對于學生的語病、錯句不加分析地打個叉。諸如種種,對學生語句概念的形成、造句能力的培養都有不可忽視的消極作用??偠灾處熞e極調動學生創設情景,從句子教學入手,做到課內外一致,縮短他們和正常學生間的差距,早日使他們說、寫完整、通順、連貫的句子。
(作者單位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