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任何真正的教學不僅是提供知識,而且要予學生以教育。”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能單純地傳授知識,也不能脫離知識空談德育,要讓二者緊密結合,做到文道統一。我國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說:“當老師教育學生時,如果學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敗了。”這是“無痕教育”的真諦。要做好這一點,教師必須在扎扎實實地傳授知識的同時,深入挖掘教材的內在思想性,密切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適當的德育,要逐步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善惡觀念、是非觀念、愛憎情感和價值追求,以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通過多年的探索,我總結了以下做法:
一、在語文課的導語激趣中滲透德育
《誠實和信任》一文講的是“我”一天深夜駕車回家,有霧能見度很低,轉彎時碰到了停在路邊的一輛紅色小轎車,碰碎了左側反光鏡,主動留下通訊地址,最后在兩人和顏悅色的電話中友好地解決了問題,讓我們認識到“世界上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誠實和信任。”新授課前,老師說:“今天我想給大家講個故事《曾子殺豬》,‘一天,曾子一家去市場,兒子吵著要母親買肉,母親舍不得,騙他說回家殺一頭豬給他吃。回家后,曾子便磨起刀來,妻子不解,曾子說在市場你不是允諾兒子要殺豬的嗎,我們作為父母的可不能失信于孩子,否則,將來怎么教育孩子呢?他妻子沒法只好依了曾子殺了一頭豬。’你們聽了這個故事,有什么感受?你們覺得曾子為什么這樣做?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所以我們必須從小誠實守信。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這個故事,看看這個中國人在國外是怎樣做到誠信的?”
通過這樣的導入,引發學生的閱讀動機,調動學生內心的積蓄,隱藏的情感,從而認真地去閱讀、去體會、去認識誠信在當今全球市場經濟社會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受到思想上的升華。
二、在語文課的讀講中滲透德育
1.用英雄人物形象美進行紀律教育
通過感知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例如,教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讓學生感受董存瑞崇高精神的同時,用動情的語言營造渲染氣氛,叩擊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振奮精神。同時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對學生說:董存瑞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在發起總攻沖鋒號快要吹響這千鈞一發的時刻,他當機立斷,迅速手托炸藥包立刻點燃,不惜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他那種勇敢、頑強、視死如歸、無所畏懼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無數個像“董存瑞”這樣的英雄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幸福來之不易,我們要永遠紀念他。這樣在情境中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受到要珍惜今天的學習機會的思想教育。
2.用勞動人民的行為美進行勞動教育
通過討論,進行勞動觀念教育。例如,在教學《幸福是什么》一文時,引導學生認識幸福的意義。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后,提出:你們各自談談幸福是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買彩票,中大獎,擁有很多錢是幸福。”有的說:“能吃好、住好、耍好是幸福。”還有的說:“只要學習好就是幸福。”等等,眾說紛紜。由此可見,很多同學對幸福的理解認識不足,十分膚淺、片面。針對這種情況,我聯系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到,真正的幸福不是個人貪圖享受,而是用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為人類謀福利,使廣大人民共同富裕。通過討論和啟發引導,學生增強了勞動觀念,在校內、校外均能積極地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
3.用大自然的風景美進行愛國、愛家教育
在學習與參觀中進行愛家鄉教育。通過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我充滿贊美的語氣說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靜、清、綠的水,奇、秀、險的山,這樣的山環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欣賞桂林山水,就仿佛走進了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在學生認真誦讀的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認識了桂林山水的特點,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4.用生動的事例進行識別能力的培養與教育
通過啟發學生對真與假,美與丑,是與非鑒別,不斷地增強學生的識別能力,通過充分的對比,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例如,在教《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東郭先生和狼》等童話故事時,總是引導學生認清故事中的角色具有什么思想品質,各反射生活中的什么人,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這種人。通過分析,學生自由討論,進一步認清了生活中的對立事物,不斷地提高了他們的鑒別能力。
三、在語文專題活動課中滲透德育
學習《老師,您好》后,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收集贊頌老師的詩、名言,舉行朗誦會,用優美的文學作品去熏陶,加深對老師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們可以形象地說,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從行為和習慣開始的,而行為和習慣中又滲透著兒童對于所見所聞事物的深刻情感和個人態度。”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把語文知識傳授和思想素質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一代新人,把“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法作為追求的目標,講究課堂教學藝術,以理服人,用真情實感打動學生,以情感人,使德育如和風細雨,渾然天成。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無痕育人,培養真人。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