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學習潛能的激發(fā),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一、堅持心理教育的三個原則
1.我相信,你能行
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巨大的學習潛能。只要給予孩子們充分信任,他們就會爆發(fā)出巨大的能量。比如,教學生學習生字時,讓他們用自己所熟悉和擅長的方式記住生字。實踐證明,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是我們所不可估量的。如:“碧”——一王一白端坐石中央,“濺”——大海淺灘中間挖貝殼等等。
2.我相信,全都行
教師要公平、客觀、實事求是地對待每一個孩子?!皫煵槐刭t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毙抡n程也倡導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只有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我們的孩子才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教與學活動。
3.我相信,一定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勇于質疑,鼓勵學生有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
二、關注心理教育的有效滲透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鍛煉堅定的意志
充分挖掘教育教學資源進行心理教育滲透。例如,講述越王勾踐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臥薪嘗膽》一課,描寫布魯斯王子堅強不屈精神的《第八次》一文,都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好教材。
2.培養(yǎng)活躍的思維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一方面要利用教材中的故事來啟迪學生,比如《蘋果中的五角星》中的求異思維,《最佳路徑》中的創(chuàng)新思維;另一方面,還應引導學生抓住具體的語言文字來感悟內涵,在體驗活動中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3.陶冶積極的情感
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涵,引導學生體驗人物的積極情感因素,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內化。如《但愿人長久》中的親情,《老師,您好》中的師生情,《徐悲鴻勵志學畫》中的愛國情。
三、處理心理教育的辯證關系
1.教與學的關系
學生是我們課堂的主人,新課程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教師的引導,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在思考中產生疑問,在合作中解決疑問,以此循環(huán),不斷探求新的知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我會”為“我會學”。
2.學與練的關系
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學到什么,而是通過學習得以運用,針對這個前提基礎,可以采用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式,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得到強化和訓練,逐漸內化為自己的心理道德品質。
3.學與評的關系
新課程倡導多元評價:教師評、學生評、家長評、社區(qū)評。教師要巧妙運用這種多元評價體系,促使學生心理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是體現(xiàn)“三重”:重人,不是重分;重潛能,肯定學生的今天,展望學生的明天;重過程,強化學生心理道德品質的形成、發(fā)展過程。
二是體現(xiàn)“三性”:全面性、差異性和策略性。在相信每一個孩子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孩子的性格差異、家庭背景、年齡特征等客觀因素,重視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三是實行評價“金三角”。方向:比昨天、定今天、促明天;方式:師評、自評、他評;方法:知識、態(tài)度、能力。
古印度有句名言: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是語文教學的必然任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橫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