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生活是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自己規范行為的一門特設學科,傳統的品德教育嚴重地忽視了學生的行為變化,使學生學到的只是枯燥的語言符號和知識框架。而新的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綜合性活動課程。如何有效地促進教學,這里談一點淺顯認識。
一、關注具體準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預先設定的可能達到的結果。確定教學目標,教師要讀懂課程定位,讀懂教材思路,讀懂學生實際,立足教材中每一個教育主題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和本單元中的地位與其承載的價值,發揮教師的創造力。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發展需求,講究“近一點”“小一點”“實一點”,以具體的、動態的教學目標促進每一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發展自己適應未來社會的基本素質。
二、關注直面生活的教學內容
現行的品德與生活教科書圖文并茂,每個單元各個主題的內容都是通過若干幅活動圖呈現出來,遵循了兒童認識規律和生活邏輯,令人耳目一新。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內容反映了兒童的真實生活,貼近兒童生活實際,滿足兒童的的生活需要。所以直面生活的教學就是教師在每節課具體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上,要注重依據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理解教材設計意圖,把握每一個教育主題的內容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和本單元中的性質、地位和作用以及其承載的價值和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兒童生活實際中出現的一些具有教育價值的問題現象,以及通過這些問題和現象所亟須揭示和傳達的生活知識、生活準則或生活原則,精選真實性、趣味性、科學性、時效性、經典性教學資源,激勵學生去體驗、理解、經歷,提升學生的生活境界,培養良好的個人品德,獲得自身的健康發展。
三、關注靈活實效的教學形式
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形式的選擇,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以,教學形式的選擇,要從實際出發,考慮學生的實際,考慮教學內容的實際,也要考慮教師自身的實際。教學形式要靈活多變,具有童趣、藝術性,協調統一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幫助學生交流、分享、體驗,解決好學生課堂思維的參與度和廣度,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在游戲活動中,在自主探究中,提升認識,促進情感內化,進行行為指導,培養實踐品質,發展生活能力,使得教學能真正引導他們走向社會,適應社會。靈活實效的教學形式,應該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的調動,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氣氛濃厚,教師的指導、參與、幫助作用得到有效的發揮。
四、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
活躍、和諧、民主、平等、歡樂的課堂氛圍是學生的潛能、創造性、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生長發展的“陽光、空氣和水”。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活動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為了有效地激發、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尊重學生真情實感的表露,巧用評價語言在肯定中提出建議,引導學生用賞識的眼光傾聽同伴的發言,鼓勵他們在回答中加入個性體驗的多元化理解。其次教師要善于用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度、細微的動作,外露與教材內涵相一致的真情實感,讓學生感受到體會到,從而達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只有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關注優化整合的教學資源
教材是最核心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人本身就是最豐富的活的資源,教師是課程資源,學生是課程資源,家長和社會上的人同樣是課程資源。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從網絡、影視或多媒體的制作等出發,主動和創造性地利用豐富的文字資源、生動形象的圖片、充足的信息,這樣教學內容就更加豐富了,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多元發展。如此充分利用優化整合的教學資源,課堂教學就會更加有效。
(作者單位 陜西省鎮安縣東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