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天他帶著弟子們游春,面對浩蕩的泗水河,他們觀水、談水,進而表明志向。《孔子游春》這篇課文讓我們明白:孔子游春意在觀水,觀水意在思人。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應引導學生觀“水”悟人,在春、水、人的交融中,使水在學生眼中成為具有美好品德和宏大志向的化身。
二、教學重、難點
1.能運用“串詞法”圍繞課文內容說話,從而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
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成語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在把握文本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學會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
2.學習本文前后呼應的寫作技巧,并能在寫作中學會運用。
四、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孔子游春》這篇課文雖然比較長,但我讀來讀去發現整篇課文僅圍繞三個字來寫,一個是我們上節課學的“春”字,另兩個字呢,讓同學們自己通過讀書把它們找出來。
(設計意圖: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達到提高讀書效率的目的)
2.自讀3~9自然段,看看這一部分是圍繞什么字來寫的
學生讀后發現這一部分是圍繞“水”來寫的。(課件出示這一段的內容)
(孔子凝望著泗水的綠波,意味深長地說: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流必向下,和順溫柔……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啊)
(1)這一段寫了水四個方面的特點,請四位同學分別讀一個方面的特點,并隨機理解“德行”“善施教化”的意思。
(2)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告訴我們學習要和思考結合在一起。自讀這一段,邊讀邊思:你最敬佩水哪一個方面的特點?為什么?
(設計意圖:語言是有色彩的,語言是有形象的。而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恰恰是把水的聲音、色彩、形象進行了概括,在教學中應把它用恰當的形式還原出來,使學生仿佛聽到流水聲,看到清澈透明的水在無所畏懼地向前流淌,讓水的形象躍然紙上)
3.師生共同研讀課文
(1)請大家繼續讀課文10~19自然段,看看這一部分是圍繞什么字來寫的。
學生讀后發現這一部分是圍繞“志”來寫的。
(2)找出課文中寫子路、顏回志向的句子。
著重引導學生根據子路、顏回不同的個性,讀出不同的語氣、語速、語調等。
(3)明白孔子對弟子們的志向所持的態度。
抓住“贊許”“手舞足蹈”等詞句來知曉孔子對弟子志向的態度。
“志”是指人的志向,所以,第三個字寫的是“人”。
(設計意圖:從語言文字中讀出一個“志”,再回到語言文字里讀懂子路、顏回有著怎樣的志向。在這個來回中,有了對“人”的初步認識,實現了春風化雨般的育人目標)
4.引導學生明白作者用意
師:孔子帶著弟子去游春,看到了水,借水教育他的弟子,請大家再去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對你們剛才說的話要做怎樣的修改。
(第一段:春天到了,孔子聽說泗水正漲春潮,便帶著弟子們到泗水河邊游玩)
(學生讀后恍然大悟,對上面的話進行了修改)孔子想借水教育弟子,他聽說泗水正漲春潮,于是他便帶弟子們去游春、看水。
師:孔子帶著弟子去游春,目的是看水,看水的目的是教育弟子,他是奔“人”而去的。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置,閃耀著孔子這位大教育家育人的智慧光芒。這個環節和前面的兩個環節一起架構起了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的閱讀框架)
5.拓展文本
師:現在,我們再來讀孔子談水的這段話,表面上孔子是說水,實際上說的是人,我們讀著這段話,心里想的應該是人。(再次出示孔子論水的句子)
(1)閱讀思考:你從哪一句話明白了人應該怎么做?(抓住文本關鍵處細品深讀,為學生搭建個性化閱讀平臺)
生:從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我懂得了人要有無私奉獻的品質。
生:“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一句是理解的難點,聯系顏回的志向我希望成為一個不為自己表功的人。理解“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從而懂得做人應該謙遜。
(2)這段話含義很深,需要我們反復閱讀、深入思考,這就叫“意味深長”。指名學生意味深長地朗讀。
(設計意圖:這是對水深層次的閱讀理解。學生從子路、顏回的志向里零星地、初步地懂得了怎樣做人,這次的回歸讓他們從水的身上獲得了全面的、深入的認識,現在的水在學生眼里已不再是水,而是有著高尚情操、美好品德的人的化身)
五、作業
1.積累意境相似的古詩進行改寫:朱熹《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2.搜集有關孔子及其弟子的資料,準備下節課交流。
六、設計反思
以往,我們總關注教學價值的“多元”化,卻忽視了核心價值提煉的融合問題,所以,課程標準明確了價值取向的定位,然后是學生的情感體驗,這種獨特必須建立在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上。從這個意義上講,《孔子游春》所呈現的價值取向應該是“德”“義”“善”。在這種兩千多年的價值觀與今天的現實多元的價值觀有所沖突時,我們怎樣捍衛傳統的具有本國文化特色的價值取向,在確立的同時如何真正在學生的心里形成“傳統優秀文化的價值觀”理念,這種過程必須依賴熏陶感染,才能潛移默化。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