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藝術學科教學也趨向于縱深發(fā)展,除了國家課程外,地方和校本課程所占的比例也慢慢開始有所遞增。我們在教研員的帶領下開展了“瑞安鄉(xiāng)土文化資源進藝術課堂的實踐研究”,巧在筆者學生時代參與的群舞《索面長長情長長》正是以索面文化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具有鄉(xiāng)土文化特色的舞蹈作品,音樂和舞蹈動作都是由瑞安本土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者原創(chuàng)的,反映了新農村社會里和諧、圓滿、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體現(xiàn)了瑞安平陽坑南山地域特色的藝術作品。通過認真研讀了教研員的《瑞安鄉(xiāng)土文化資源進藝術課堂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方案》,簡單地做了案頭工作和大概的思路后,筆者開始親自走訪和收集有關“索面”的一些資料。
基于新課改中學科綜合與弘揚民族音樂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筆者開始以此為指導,嘗試讓《索面長長情長長》這一本土舞蹈藝術走進音樂課堂的實踐和探索,讓瑞安學生從小產生對家鄉(xiāng)熱土的認同,從而使學生建立起強烈的民族歸屬感、自豪感,使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真正得到繼承、弘揚和發(fā)展。就是緣起要盡責的想法,于是便有了這堂課的研課歷程。最后展示鎖定在了索面瑞安著名的產地——平陽坑小學六年級。
【案例描述】
經過一周的準備最后將課設計為以舞蹈《索面長長情長長》及其音樂為切入點,通過賞析舞蹈引出“說索面”“唱索面”“舞索面”等一系列音樂活動,讓學生了解這富有瑞安地方文化和風俗民情的傳統(tǒng)面食——索面及其傳統(tǒng)的制作工藝和民情風俗內涵,更從“唱索面”“舞索面”的音樂活動中體驗瑞安南山村優(yōu)美的人文景觀和極具獨特的韻味,從而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更愛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地方文化和民間音樂舞蹈藝術的感情。
初探片段一:細看舞蹈視頻——說索面
第一次教學時,我用方言問好與學生拉近距離后,用舞蹈視頻導入,并通過談話向學生提問:“誰能看出舞蹈里展現(xiàn)的是什么勞動場面?”學生很快得出“是做索面的勞動場面。”于是我開始讓學生通過賞析舞蹈簡單了解索面的制作工序。(出示課件)
再探片段一:
在教學初探后,我修改教案步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音樂藝術出發(fā),聆聽音樂觀賞舞蹈片段分析其音樂與舞蹈的動作特點,從而了解索面的制作工序。
初探片段二:看視頻聽音樂——舞索面
舞蹈展現(xiàn)的是什么制作工序啊?那現(xiàn)在和著這音樂讓我們體驗做索面的過程?
再探片段二:
修改教案后,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帶領學生動起來,并通過提問實踐“那音樂給你有什么感受?舞蹈如何表現(xiàn)?”(看舞蹈視頻2,師生共舞共討論)舞蹈動作與音樂特點:撥面——輕快、愉悅;拉曬面——柔軟且有韌性。
初探片段三:學唱歌曲——唱索面
展示圖片:索面曬滿整個村莊,在陽光下,猶如銀絲閃閃發(fā)光,看著如此迷人的美景,南山人民情不自禁唱起了動人的歌謠……(播放歌曲《索面長長情長長》)
師帶領學生用方言念歌詞,體驗并實踐:帶著對家鄉(xiāng)的愛和自豪感,一起來用情唱索面、舞索面!
【案例反思與分析】
上完課后,我靜坐深思將“鄉(xiāng)土文化”請進來的甜苦和喜憂:
這次研課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有所提高,同時還要再花時間去探討去改進和提高;但同時也讓我對融入“鄉(xiāng)土文化的藝術課堂如何實現(xiàn)?”這個“苦憂”有了思考:在將“鄉(xiāng)土文化”與“藝術教育”相結合探索音樂課程實現(xiàn)成為潮流的今天,僅僅是將一些現(xiàn)成的內容和形式引入課堂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完成一個尋找“文化”并通過“藝術”最終體現(xiàn)“藝術教育”的過程。
那么在音樂課上如何用音樂的方式將鄉(xiāng)土文化請進來呢?到底應如何用鄉(xiāng)土文化的藝術教育優(yōu)化音樂課堂教學?這堂課我到底要給學生什么?課后挑出來微觀細節(jié)上的問題開始思考從目標的選擇及設計到實際教學與最后學生反饋的成效還有差距的原因,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不能偏離
不論我們的教學引起了學生多大的興趣,如果最后實現(xiàn)的是“地理課程”“歷史課程”“語文課程”……同樣也偏離了我們的目標,因為我們探討的是融入“鄉(xiāng)土文化”的“音樂課程”,而并非其他課程。我們課程中的“鄉(xiāng)土文化”必須能夠用“音樂的藝術形式”呈現(xiàn)出來,并必須以“音樂的藝術形式”實現(xiàn)我們的目標。這個“呈現(xiàn)形式”就我們的目標而言就是音樂中的“美”和“術”。其關鍵是“美”而非“術”,即使高超也只能稱其為“技術”。當然,如何呈現(xiàn)出“美”又要看“鄉(xiāng)土文化”的選擇是否準確了。就如案例中的初探片段一、初探片段二,當我將以索面文化為素材的舞蹈引入課堂的時候,如果把目標僅僅定為學會有關索面的舞蹈或索面的制作方法,那只是一種技術的學習,絕對不等于將“文化”帶入課堂。這不免又回到了“本”的問題上,音樂課堂始終不應該忘本,即以音樂為主線進行教學實踐活動。案例中,我起初大量選擇的內容可能很有“文化”,但只停留在歷史傳承和制作方法的介紹和學習上,與我們的目標出現(xiàn)了偏差。修改后,在再探片段一、二中即使可能沒讓學生準確記住索面發(fā)展的歷史,也沒有學會它的制作方法,但孩子們通過藝術教育的過程感受到了索面的舞蹈美、音樂美、風土人情美。
通過教學初探、再探,我將“了解這富有瑞安地方文化和風俗民情的傳統(tǒng)面食——索面及其傳統(tǒng)的制作工藝和民情風俗內涵”這環(huán)一節(jié)課前布置學生進瑞安圖書館網(wǎng)搜查瑞安《索面長長情長長》資料,解決目標偏離的問題。
二、“鄉(xiāng)土文化”進音樂課堂必須以音樂為主線
音樂課程中要不忘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的基本理念,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與整合,還要注意音樂教學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當我們將其定位為“鄉(xiāng)土文化融入藝術課程”時,僅僅為外在的包裝肯定是不行的。我們必須定位好“藝術”作為實現(xiàn)目標的“呈現(xiàn)形式”,必須在“源頭”“主流”和“呈現(xiàn)形式”確定后,在課程中體現(xiàn)出“藝術教育。”當然,音樂課堂的任務不是編排和學習《索面長長情長長》中的舞蹈,而是通過舞蹈媒介,直觀地體會音樂形象。音樂課堂的重心是通過課堂上的音樂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和了解音樂的速度、力度、節(jié)奏、旋律、配器等音樂要素及對音樂表現(xiàn)所起的作用,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在40分鐘音樂課堂里既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就必須有所舍得,不能“舞蹈”“音樂”“制作工序”一把抓,從音樂的角度挖掘鄉(xiāng)土文化中適合音樂課程的東西。為了保證學生細聽音樂、感受音樂的時間,要讓學生初步感受道具、舞蹈動作的特點,緊緊抓住舞蹈中的音樂,以聽音樂、感受音樂在舞蹈中的作用為主線進行教學。
失敗的經歷值得深思,這淺顯的設想更需要付諸于課堂實踐中不斷完善。為了使瑞安鄉(xiāng)土文化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得到發(fā)展,還需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構建好這個平臺,為取得更加令人振奮的進展繼續(xù)努力吧!
(作者單位 浙江省瑞安市高樓鎮(zhèn)學校 浙江省瑞安市東山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