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數學教學為師生之間的對話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更為寬松、自由的空間。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進行有效對話能夠使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學生富有個性、自由地發言,更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讓數學課堂綻放精彩。下面結合教學實際,談談我對數學課堂教學中對話教學的一些看法。
一、創設有效活動情境,引發對話需要
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能激起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使教學過程波瀾起伏,喚起、維持和強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便能夠快速、有效地投入到數學課堂中來,達到情境交融的教學效果。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的《統計》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情境,巧妙地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過生日嗎?為什么?
生1:喜歡,因為媽媽會買我愛吃的生日蛋糕。
生2:會有很多人一起陪我過生日。
生3:過生日那天會收到很多的禮物。
……
由此引入,告訴學生今天我們人類的朋友——動物也舉行了一個生日宴會。看小主人來了(出示大象)。
師:現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大象的客人分別是誰?
生2:我想知道來了多少客人?
生3:我想知道大象都收到了些什么禮物?
……
學生們暢所欲言,借助平時的親身經歷,師生之間輕松、隨意、自然的對話打開了學生的心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不著痕跡地引領學生步入新知的學習當中,為高效的課堂教學做好了準備。
二、捕捉資源生成時機,啟發對話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備課時預測到的。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更多的是由課的具體狀態以及教師當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所決定的。
如在教學6的乘法口訣時,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一條船最多可以坐5人,同學們租了6條這樣的船,請問有多少個同學坐船?學生思考后,列出了這樣的算式:6×5=30(人),5×6=30(人),于是我提問:“你是怎么想的?”學生答:“要求有多少個同學坐船,就是求6個5的和是多少。”我非常滿意學生的回答,也沒懷疑過答案的正確性。就在這時,我發現還有一位學生舉著手,“老師,坐船的同學有可能只有29人。”“這怎么可能呢?”我愣了一下,但也在急速地思考答案的可能性,于是追問道:“你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學生回答說:“我在想為什么船一定要坐滿呢?”學生的一席話使大家豁然開朗。這時我靈機一動,說:“那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我們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有哪些可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迸發了出來。
生1:我覺得可能是26人,算式:5×5+1=26(人),第6條船可能只坐1人。
生2:有可能是27人,算式:5×5+2=27(人),第6條船可能只坐2人。
……
教學中,學生的一個精彩回答,一個有效的提示,一個有價值的提問,都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靈感,拓寬學生的思維。教師主動地去傾聽學生的想法,在傾聽中學會捕捉課堂中學生所呈現出來的一些思維亮點,使之成為教學的寶貴資源,如果不及時捕捉,就會與重要的“動態生成點”擦肩而過,失去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本節課中,教師與學生共同生成了“不可預約的精彩”。
三、挖掘課堂教學資源,搭建對話平臺
在教學中,教師創造性地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鮮活的素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自主探究的欲望,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數感,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培養他們熱愛數學的情感。
如在教學《認識平均分》時,有一道題目是這樣的:14個氣球,每個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
師: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這道題?
生1:我想用圓片代替氣球來分一分。
生2:我想用圈一圈的方法來做。
……
師: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做一做。
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出現了如下精彩的回答:
生1:老師,我覺得分一分太慢了,我用的是圈一圈。
生2:我用的是圈一圈,但是有的氣球分得比較開,很難圈。
生3:我既沒用分一分,也沒用圈一圈,我用的是乘法口訣。我是這樣想的:二(七)十四,所以可以分給7個小朋友。
師:你真了不起,這句口訣還沒學習你就已經會了。
生4:我也是算的,圖上的老師已經分給一個小朋友2個氣球,老師手中還有12個,想:二六十二,6加上已經分的1個是7個。
師:小朋友們的方法都很不錯,像后面兩個小朋友用乘法口訣計算的方法是我們將要學習的內容。
在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使用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充分開展有效的對話,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因學生而動,課堂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呈現出一道優美、流動的風景線。
總之,有效的對話意味著平等融洽,有效的對話意味著現實開放,有效的對話意味著動態生成。在有效對話的課堂里,是師生在情感、興趣、個性思維、人格等方面的交流與互動,實現了知識與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國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