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設與生成是伴隨著新課程改革實施而出現的新理念,是課改以來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成為大家最關注的話題,成為課堂上教師們不懈追求的境界。
預設和生成是兩個相對的概念。預設是計劃,生成則是教師在執行計劃中的變化。是師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不斷交匯碰撞所產生的創造機會,是教師智慧的結晶,學生情感與認識的升華。
【案例一】《圓的周長》教學片斷
師:(用滾動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誰來說說測量的結果?
師:(發現一個學生還在擺弄圓片)××同學,測量好了嗎?
生1:老師,我沒有尺子,只有三角板,不能使圓片滾動一周,測量不出圓的周長。
師(靈機一動,感覺這是好時機):哦,三角板不夠長。同學們,大家能幫幫他嗎?
生2:我把尺子借給他。
師:不借尺子,有其他辦法嗎?
生3:可以量兩次。當圓片滾動到三角板刻度終點時,先在圓周上做個記號,然后再從0刻度開始量,把兩次量的結果加起來就可以了。
師:這個辦法不錯。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4:可以把圓片對折,再在三角板上滾動,把滾動得到的長度乘2就可以了。
生5:還可以把圓片對折再對折,把結果乘4。
師:這種方法大家覺得怎么樣?
生:這種方法不用在圓周上做記號,既快又準確。
師:說得很好。同學們,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只要肯動腦筋,一定會有解決問題的方法。
……
很顯然,“三角尺不夠長”在教師的教學預設之外,出現這樣的狀況教師沒有簡單地給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巧妙地地進行了引導:“大家可以幫幫他嗎?”“不借尺子,你有其他方法嗎?”“還有不同的方法嗎?”通過這樣的層層設問,把握時機,冷靜思考,正確判斷,適當調整預定計劃,巧妙地進行啟發引導,把積極的因素加以深化利用,把消極因素加以正確引導,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
【案例二】《梯形的面積》教學片斷
在作了一番鋪墊后: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那么我們新學習的梯形的面積應如何計算呢?(師話音未落,一生急忙說)
生1: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爸告訴我的。
師:那么梯形的面積是怎樣研究出來的呢?你知道嗎?
生1:(撓了撓頭,說)它和平行四邊形相似,應該用研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來研究吧?(口氣不是很肯定)
師:不失為一個好思路。其他同學還有沒有什么想法?
生2:我認為它更像一個三角形,所以用研究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或許更好些!
生3:我認為把它分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來研究更好些。
……
師:到底應該怎樣研究呢?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們就親自來轉化試一試吧!
學生興趣盎然,動手操作,討論,很快地用幾種不同的方法推導出了梯形的面積。
這樣的教學意外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現象。在上面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急于表現,打破了教師的教學預設,面對這樣的現象,采取回避是不合適的,而應該選擇面對。本節課教師正是利用了這一生成資源,使梯形面積的探索更深入,更精彩!
教學中,成功的生成是需要教師的敏銳和機智的,抓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奇思妙想和每一次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或挖掘、或討論、或合作,見機行事,因勢利導,加上教師課前的精心設計和課中的巧妙引導,就一定能夠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使課堂教學因為“生成”而美麗!
(作者單位 江蘇省睢寧縣雙溝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