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完第七冊語文課文16課《母雞》和自讀課文《麻雀》后,我選擇課題《母愛 感恩》上了一節公開研討課。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第二節課,學校語文組全體老師和有關領導來聽課了,這也是我第一次在多媒體教室上美育公開課。課前,我在黑板上寫上課題:《母愛 感恩》,并出示思考題:(1)你怎樣理解母愛?(2)你怎樣去感恩?上課前播放毛阿敏唱的《燭光里的媽媽》,上課鈴一響,我暫停歌曲播放,激情引導:“剛才是一首歌頌母親的歌。同學們回憶一下,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哪幾篇是歌頌母愛的偉大的?也有詩歌寫了母愛的,記得這樣的詩嗎?”隨即由課文來引導學生理解母愛……
漫畫課上,選好一個主題后,可以在課堂讓學生臨時進行即興正反表演。一般可以先進行正面即興表演,然后老師用批評的語言來個過渡承接,師生互動進行反面即興表演。
這節課,我先讓學生理解了什么是母愛(餓的時候,母愛是媽媽做的飯菜;冷的時候,母愛是棉襖;失敗的時候,母愛是鼓勵……),這里可以先表演,再讓學生進行這節課的第二個環節:怎樣感恩。下面是課堂部分實例:
師:母愛多偉大!你若體會到這份母愛的溫暖,肯定會想到以后怎樣感恩。你們怎樣行動?
生甲:我長大了要給媽媽燒很多好吃的菜!
生乙:我今天回家就送一束鮮花,說“媽媽,祝你快樂!”
生丙:今天回家就給媽媽一個吻,再給媽媽一個擁抱。
生?。航裉旎丶医o下班的媽媽倒一杯茶,晚上給媽媽捶捶背。
……(可以表演)
師:好,真是孝順懂事的孩子!但也有這樣的不孝之子,他不在我們這里,在……
生:在哪?
在表演《母愛》時,我預先把第一格內容畫一部分在黑板上,只是踢出來的腳和鞋沒畫,這是留下懸念:老師指出不孝子孫在哪時,老師手指下面尋找時,嘴里念叨:“在哪?在……在……原來在這個小屋里!”手指立馬轉移到黑板上第一格的小屋子。然后老師說:“你們都是孝順的孩子!我來演這個不孝子孫。”
師:我來學學他。誰來演他的母親?
找一學生演母親。(在學生的不經意中表演韋秋菊的漫畫作品《母愛》。見圖)當老師表演到“兒子”踹母親并呵斥“滾”時,老師有意讓自己腳上的鞋飛出去。此時,學生大笑起來。等學生靜下來后,老師繼續讓學生想:“兒子這樣不孝,鞋子飛了。母親呢?你們說,他母親是怎樣做的?”學生:“他媽媽把他的鞋子揀給了他?!闭疑^續表演。接著,老師完善第一格內容,再畫出第二格內容。學生看后徹底安靜了,沒了笑容。老師此時只說了一句:“看了第一格,我們很好笑,當看到第二格時,我們還笑得出來嗎?這幅畫,讓我們從這位老母親身上感受到了偉大的母愛!”接著出示作品《母愛》。學生在笑后,心酸,震撼,也在作品的欣賞中受到了教育。
最后老師總結,并出示以往學生創作的關于母愛或父愛主題的作品解讀,然后布置創作今日話題的漫畫作品,且號召同學們回家就行動,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最后又在毛阿敏《燭光里的媽媽》的歌聲中下課。
母愛 韋秋菊
(注:課后,學生創作了很多作品,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愛。)
(作者單位 安徽省潛山縣源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