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低年級語文教材插圖數量多、色彩鮮艷、具體形象、富有童趣,這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借助語文學科的特殊“語言”——插圖進行教學,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認識事物,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思維和表達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一、利用插圖,啟發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文本不僅僅是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語言文字構成,也可以是語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關圖像等,課文中的有關插圖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圖是靜態的,反映的是某個瞬間的形象,要想使畫面“活”起來,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進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以補充畫面上的形象和情節。
在《青蛙看海》這篇課文中,最后一幅插圖描繪的是青蛙和小松鼠到達了山頂。在教學時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引導學生從人物的外表到內心,從畫內到畫外進行創造想象,想象青蛙會對小松鼠說些什么,此刻的青蛙又是一種什么心情?你會對青蛙說些什么?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理解、畫面的想象進行說話,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拓展,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
二、借助插圖,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思維力
低年級學生最有好奇感,當他們接觸一個新鮮事物時,情感熱烈,易感染和激動。說話寫話教學可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抓住這一好奇的時機激勵情趣。
例如,教學《雨點》一課時,學生初讀課文后,都找到了雨點落在哪兒,在那兒干什么的答案。但他們卻不明白:同樣是雨點,為什么落到不同的地方,就會有不同的表現?這也正是這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師依次出示文中四幅插圖讓學生觀察。第一幅:美麗的田野間有個明鏡般的池塘,雨點兒落下來,水面蕩起一點兒漣漪,馬上又平靜如鏡了。可愛的小雨點安詳地在水中睡覺。第二幅:一條小溪在山間慢慢向前流淌。幾滴雨點兒落下來,隨著水流的速度緩緩地向前散步。第三幅:山間一條寬闊的大河,大河里的水正嘩嘩向東流去,雨點兒一落到河里,就在水流沖擊下奔跑起來。第四幅:波濤洶涌的大海中,雨點兒落下來,被波浪沖得一會兒飛上半空,一會兒跌入浪谷,一會兒又沖上浪尖,波濤的聲音像驚雷滾動。通過教師指導、畫面的渲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找到了答案,而且形象深刻地記住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四種自然事物的不同特征,對課文內容全都心領神會了。由于學生覺得畫面新奇,好奇心特別強,情緒高漲,因而興趣盎然。
三、借助插圖,背誦課文,培養學生的記憶力
一年級學生掌握的知識不多,要讓他們背誦較長篇幅的課文,如果死記硬背,必然事倍功半,但他們的形象思維占優勢,而圖畫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富有感人的魅力,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激動。優美的插圖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還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從而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例如,學習《雨點》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有感情地把課文讀好、背好,我把文中四幅畫面連成一個整體場景,并在每幅畫面上方出示相應的課文句子,讓學生根據畫面內容,各自試讀課文,并思考:你覺得怎樣才能把這篇課文讀好?由于插圖的襯托,學生都能恰到好處地把握自己的感情,并準確說出“為什么要這樣讀”的理由。如,第一句要讀得又輕又慢,這樣才能體現出池塘的靜,小雨點在安詳地睡覺;第二句要讀得稍高一點,體現出小溪的流動,但仍要讀慢一些,因為小溪水是慢慢向前流淌的,雨點是在里面慢慢散步的;第三句要讀得更高一點,同時速度要加快,體現出大河流水的急,雨點奔跑的速度快;第四句要讀得很高,很歡快,體現出海洋里波濤的洶涌,雨點在波浪沖擊下跳躍的情景。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朗讀、評價,然后把插圖上方的課文內容去掉,讓學生看著畫面試背課文。由于圖畫的啟示,學生個個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四、借助插圖,培養學生感悟課題文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有些課文的題目、內容學生不能一下子讀明白,教學時要借助插圖的作用,誘導學生品味詩文的意境。例如,《秋姑娘的信》一課,什么是秋姑娘的信?《我叫“神舟號”》一課,“神舟號”指的是什么?《小鷹學飛》一課,小鷹最后飛到白云上面還是白云下面等等。如果僅靠教師講解,既費口舌,又枯燥無味。借助插圖,學生看到圖中那紛紛飄落的黃葉,一下子就明白了秋姑娘的信是怎么一回事;看到圖中在天空遨游的人造衛星,就明白了“神舟號”原來是我國發射的人造衛星;圖中小鷹抬頭看到白云,說明小鷹還在白云下面,這樣借助課文插圖很容易弄懂文中的真正意思。
總之,在教學中,利用插圖和文本語言的有機結合,就能使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和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得到發展。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備文,也要備圖,要對文中插圖進行仔細的觀察,努力挖掘文中插圖的語言訓練因素,并把它納入課文的總體設計之中。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建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