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海北岸又添新景觀——濕地公園,包括觀鳥島和釣魚島等,因其風光優美,空氣清新,文化厚重,引來州內外乃至國內外的游人分外關注。我和老伴也頗有興致地去濕地公園游玩。
濕地,又被人們稱作地球之肺,邛海濕地,也就是邛海之肺、西昌之肺了。
濕地公園的北口是古樸的海門橋,左邊是一架水碾,把人們的思緒帶到了古老的水車磨房時代;右邊是荷塘小境,露著藕荷的尖尖角,使人想起王冕在池邊癡迷學畫的故事。
海門橋的大牌坊上書著幽古的篆聯:長橋臥波新亭迎月,荷塘醉閣柳灣迷人。橫批:山明水靜。文如其實,仿佛一幅優美的水墨畫。牌坊反面,又一副孩兒體對聯:細石平流游魚可數,小山芳樹珍禽時來。橫額:月明風清。果然,左邊菱角塘中就有許多禽鳥在嬉戲棲息,石雕的魚群下面細石平流中,真看到游魚可數,與柳宗元的《小石潭記》異曲同工。
向東南放眼望去,寧靜而宏闊的邛海海面漂著點點漁舟,彩蓬游船,海鷗翻飛,野騖閑游。湖岸邊游人賞景,間或飄來輕輕的歌唱和樂器的鳴奏。一尊慈眉善目的守望神,胸闊肚大如彌勒佛,關懷著出海漁民,守望著他們平安歸來。當地漁民對守望神無比敬畏,我的老伴很有感觸地說:“1960年全國鬧饑荒,為填飽肚子,我們星期天總是去邛海撈海草摘菱角泡,在齊腰的海水中將海草和菱角藤別在腰間的繩上,拖到一個小島上再細細采摘。有一天因為只顧高興而忘了時間。太陽西斜才覺得肚中饑餓,但不敢足尚那漲潮的海水,見小島上只有我一人,我絕望地大哭起來,哭聲驚動了一個漁民,他撐來一葉小舟,才把我救上岸。大悲大喜中我忘了問漁民叔叔的姓名,背了海菜海草就往家里趕。直到現在想起來還有歉疚之感。然而卻種下了慈善的種子,使我有了更多的惻隱之心。當了小學教師后,我常常接濟那些窮苦學生。”觸景生情的妻以前從未講過這樁事,但她經常給窮學生衣物我是知道的。我小時因家庭變故,也是窮學生,所以很贊同她的做法。“想不到你還有韓信投金報漂母的情懷呢。”我笑著說。
我們走過荷塘清趣、海鷺翔舞等景點,來到具有亞熱帶風情的景區,只見一棵棵椰樹在綠草坪中亭亭玉立,椰葉在微風中悉悉細語。
走進祈福靈核心區,八卦地坪上十二生肖雕塑拱衛著圓心中央三石重疊的三多石,所謂“三多”即善多福多壽多。底有蓮花荷藕,玉手拱捧之基石有金圓寶,五只蝙蝠增壽壘刻于石上。頂石刻有蟾蜍、仙鶴之壽。頂石懸如壘卵,卻堅如磐石。海岸邊還有龍蛋石,風蛋石為生靈消災,為人類祈福,具有生態自然及人文和諧之美。
一塊大牌寫著公園簡介:濕地公園占地112200平方米,釣魚島1800平方米,映月池9000平方米。水面44600平方米。園路9500米,仿木棧道2700米,駁岸2100米。退塘28400平方米。另一塊牌上寫著邛海海產介紹:邛海魚類42種,每年提供無公害水產100多萬斤,是西昌及周邊縣市人民的福份。
走過臨海掬月臺、榴浦覓蹤,來到柳蔭垂綸觀鳥區,才知道每年光臨邛海的野生鳥類有64種之多。星羅棋布的涼亭也以鳥之動感命名,比如振翮亭、亮翅亭、梳羽亭等等。面對駁岸下幽藍的海面引起我的回憶:1950年我們地質專業的同學結束野外實習之后,回西昌歸隊學習。星期天我們從尤家小橋去邛海瀘山游玩,那時沒有公交車,走到現在的濕地公園,只見海邊長著叢叢蘆葦,蘆葦塘中泊著一葉小舟,撐桿橈櫓俱在。受當年《新兒女英傳》感染的同學少年,想體味白洋淀泛舟的瀟灑,三喊艄公不見時,自作主張將小舟劃出了蘆葦蕩。沖勁中的我將衣服脫在船上跳下海游泳時,同學李光烈也將衣服脫了,跟著跳下游起來。他的水性也許較差,才游十多米,就心慌喊救。船上的同學趕緊靠近他,用撐桿施救。船體向他傾斜了,卻怎么也爬不上船,拖曳拉鋸中眼看有船翻之險。千鈞一發之際,我游去墜住另一邊船舷,他這才奮力爬了上去,我也才上了船,一場虛驚攪得游興全無。幸好停好船艄公仍不見,我們才免了被斥責的尷尬。悻悻然的我們轉登瀘山,以緩解心中的后怕。
當年的瀘山因所謂破除迷信的宣傳,寺廟毀壞破敗,但仍有老年僧道在挽草把賣柴草謀生。我們拿出本該付給艄公的舟費,施給了僧道,在他們的聲聲道謝中,我們內疚的心才有了一絲慰藉。
幾十年后,還是歷盡坎坷之后終于到了晚年的我們這幾位同學為公益事業花萬多元錢及精力,在文昌宮捐贈了《瀘山賦》題壁。聽了我們的歷險故事,老伴釋然笑了:“如果當年在此出了人命,我們就成不了一家了。”我也舒口長氣笑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就是機遇。”
過三觀橋時,只見路邊牌上寫著:觀山觀海觀心。我說可以稱為五觀橋,即觀天觀地觀山觀海觀心。老伴笑著說:每個人的觀點不盡相同,各人有各人心目中的幾觀,哪能整齊劃一?
我們就這樣一路悠哉游哉地游過曠怡古灣、百畝藏春、柳堤曉風、洗月亭、養月亭后,帶著濃濃的游興,又向瀘山迸發了。路上一副對聯在我腦際醞釀浮現:“不分貧富有興致者來步履尋幽;要遵禮義無經意間競身心悟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