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友人推薦,我有幸拜讀了喻澤先先生的散文集《舊筆沉影》,感慨頗多。
翻開《舊筆沉影》,作者筆下多為我所熟悉的那人、那事、那地兒。我迫不及待地(毫不夸張地說,我晶連飯也顧不得吃)一鼓作氣將書讀完。合上書卷,我沉浸在書中美的旋律里,那字里行間跳躍著的分明是一個個美的音符——思想境界的美、情景的美、作者文筆的美。書中的情景、人與事,總浮現在眼前,使人難以平靜。
作者歷經磨難,(生活困難時期,為填飽肚皮他不得不輟學,后又聽從召喚遠離故土,先后到南江林場,西昌大箐林場終生植樹護林。無論經歷多少艱難困苦,無論處于怎樣的逆境中,他始終堅持與書為伴,如饑似渴地吮吸著書中的營養,讓知識的甘露滋潤自己渴求的心田,豐富著自己,最終聚沙成塔,厚積薄發,集結成書。
在他筆下傾注的是對改革開放累累碩果的由衷贊頌;是對“民族區域自治,奏出和諧凱歌”的贊美;是對他的第二故鄉——西昌勝景的深厚感情。你聽,沙沙的筆尖下流淌著他的心聲:“明天,我就要回到故鄉,我該帶回什么樣的衷腸?是遠離故鄉的悲哀?是山崗上吹動的寂寞彷徨?不,我要抱回又圓又大的月亮,懸掛在戀人窗前,讓她渴盼的心中,升起涼山俊秀的臉龐。”為了著實體味一番蘇東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亂珠跳入船”的妙趣。他選擇雨中暢游邛海,身臨其境,他由衷贊嘆邛海“滿湖是畫,信手可拈。”對政府和人民投入巨大財力創造出的美好環境中那不和諧的一幕幕——亂丟的果皮紙屑,墻上的涂鴉等,他感到惋惜、痛心,他大聲疾呼:“一個地方的環境整治,要靠全體人民認識一致,共同努力。”
他生活在基層,工作的性質和他的足跡遍及西昌市很多鄉鎮,所到之處,對其景、其人、其事、甚至其歷史,他都予以細致地觀察、深入地考究。他為“我們的先人漢代就能在黃聯關冶銅”而自豪,更為今日黃聯關人,或者說我們這個民族未曾失去開創歷史的雄心而振奮。
在他筆下,“小人物”——那用汗水、心血、青春年華摻和黃土和碎石鋪路的高山養路工、誠實守信的山里馬幫是那樣的高大。而對于利欲熏心、心存僥幸,無視黨紀國法,企圖鋌而走險伸出罪惡之手的人,他的規勸入木三分:“統觀形形色色貪腐者,究其原因,跳不出一個‘利’字,他們熱衷于堆金砌銀、攫取于虛功浮名,不料黃梁未熟,反誤了卿卿生命。落得人財兩空,飲恨奈河橋邊。”
這世上追名逐利的人有之,虛度年華的人有之,身處逆境怨天尤人、得過且過的人有之。而他,一個被命運之神拋向大山深林之人,上班時間他和工友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辛勤地為飛播山林裁剪更美的綠裝;(我曾目睹他們那勞動強度很大的“間林”工作:先砍下過多的不能成材的樹木,為能成材的林木創造茁壯成長的空間,使其有足夠的陽光、空氣、養分。然后將砍下的樹木搬到公路邊裝車運走,其勞累程度可想而知。)工作之余,他“躲進小屋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與他的“命定情人——那一本本厚厚薄薄的書刊,在小鳥啁啾的晨光里、在殘陽如血的夕陽中、在昏暗的油燈下形影不離。”且筆耕不輟。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山,回報他郁郁蔥蔥、碧波千頃的林海;小屋,見證他辛勤耕耘的杰作——《舊筆沉影》集結出版。
這樣的人生難道不值得贊美?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敬佩?
喻澤先先生不是大家,可是他的人生軌跡卻能使人得到啟示。
《舊筆沉影》只是草根之作,但它卻散發著泥土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