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部蜚聲國際的影片悄然而至。沒有排山倒海般的宣傳,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效撐場,甚至連女主角都是一位年過花甲、闊別影壇11年的老人。然而,影片《桃姐》自公映以來便好評如潮,女主角葉德嫻憑借對“桃姐”這個普通小人物的精彩演繹,橫掃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第15屆愛沙尼亞塔林黑夜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第18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女演員、第六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獎,連續5次憑借同一角色獲得影后。3月31日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又榮膺鳳凰衛視等十余家知名華文媒體和機構聯合推選的“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戲里是風燭殘年的老女傭,戲外是談笑風生的國際影后。葉德嫻坦言:“我的人生目標不是結婚生仔,而是觀月蝕、看流星雨、摸鯨魚。”或許正是因為如此真性情的生活,在面對名利和生死時,她才能泰然處之。
以地道香港為故事背景的《桃姐》由編劇李恩霖根據自己成長的真實生活編制而成,講述其家老傭人桃姐一生的故事。該片以藝術的手法反映現實社會中的老人問題,通過微乎其微的簡單情節把關乎生命的話題演繹得淋漓盡致。影片在威尼斯放映后看哭了許多記者,女主角葉德嫻的老年扮相和表演惟妙睢肖、細致入微。《綜藝》雜志贊她“賦予了桃姐一種鎮定自若的氣質”。值得一提的是,在葉德嫻30年的從影生涯中,其出演大部分的角色不是配角就是客串,只有在《桃姐》這部電影中才有機會擔綱女主角。在她沉寂的11年間,誰也沒抱希望還能看到她的新作,更不會有人料到,她能在64歲高齡之時復出,并贏來事業的高峰。圈內的人都感嘆,這個擅長演小人物,且正劇喜劇、悲情豪情全都應對自如的葉德嫻,在香港是被低估的演員。
但葉德嫻本人對此卻并不在意,“我不漂亮,沒有讓人家看起來眼前一亮的明星感覺,個子又矮,不好跟男演員搭戲,所以演配角是應該的。我剛開始演戲時就演比實際年齡大的角色,這樣的演員是不會走太遠的。”從她對自己“理性”的分析中,不難看出她平靜而謙遜的性格。“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忠誠’的演員,我接拍了你的戲,你作為導演讓我演什么,我就聽從你的建議,并結合劇本將我最好的演出交給你,若有一些覺得不合適的,我也只會向你提意見,而不會要求你一定要根據我的意思來執行。對我來說,我從來沒覺得自己有所改變,就像從30多歲到現在60多歲,我就是循規蹈矩地演出每一個角色,給導演一個盡職的交代。”面對不絕于耳的贊美之詞,64歲的葉德嫻冷靜而自省。“比起30年前,確實現在很多人更容易認出我。不過半年后大家的熱情會減一些,我的生活也可以平靜一些了。”她將金像獎杯放在儲物室,拿來掛帽子。站在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領獎臺上的她妝容精致、舉止文雅、光采照人,評委們感嘆她與戲里“桃姐”的巨大差別。豈不知從威尼斯回港后,葉德嫻在機場被記者截住采訪時,就已恢復了素顏布衫的裝扮,只不過手里多了一個流光溢彩的獎杯。“平常用不著為他人去打扮,平常的時間是我自己的。”難怪有人調侃她是水城最淡定的影后。
雖然葉德嫻已經步入花甲之年,但歲月似乎只從她的心里輕輕繞過,一如她不著痕跡的表演。在《桃姐》中,葉德嫻塑造了一位飽經風霜、質樸溫情的老女傭,講述老女傭在生命最后階段,用包容與愛迎接死亡的故事。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阿倫諾夫斯基稱:“她的表演打動了所有人的心,讓人們當面對死亡時不再恐懼。”生活中的葉德嫻面對生死也很超然。她說:“我不怕自己變老,也不怕死亡,我理解桃姐的孤獨,我已經準備好了‘離開’。我只怕自己沒有健康,不希望最后病得很重才離開世界。以前我的兩個孩子在外面讀書,我就和他們說,萬一媽媽有什么事情,你們不用回來,死都死了,回來也沒什么用,懷念一個人不必非要用一種形式、在某一個時間。”活著就要健康快樂地活著,死了就是死了,沒必要弄些繁瑣的禮節。的確,若是生之歡的體驗已經豐滿,死又有何懼?
當媒體問她,2001年遠離演藝圈時有什么想法。她一臉輕松地答道:“沒有計劃,自然而然。”沒有計劃,自然而然,凡是跟她有過合作的人大約都不會這么想。眾所周知,她是一個計劃性很強的人,就連記者采訪她的時段都是安排得死死的。這樣一個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的人,很難讓人認為她會隨性做一件事情。事實上臺下的葉德嫻則是一個隨性之人,在香港獨居,晚上八九點上床睡覺,早上四五點起床,或者去爬山,或者去游泳,不怎么添置衣服,以至于八卦周刊記者拍到她時,她都不修邊幅地將背包背在胸前,每次都穿著同一件T恤……港媒曾用“孤寒”、“凄冷”這樣的詞語描述她的生活狀態。對此,葉德嫻付之一笑,“那只是他們的看法,我是平常的老人家,但每天都有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情要做。”沒有人會想到,她生活中最大的開銷,竟然是買天文望遠鏡看星星。她就是這樣一個人,過著最樸素的日子,卻有著最遙遠的夢想。葉德嫻說:“我知道現在的人很忙,沒有時間去做這些事情,但這挺可惜的,這么美的東西卻沒有人關心。”
在名利和生死上都表現超然的她,對兒女情長也同樣闊達。葉德嫻長期一個人住在香港,一對兒女在國外,來往不是很密切。自身的成長環境讓她知道,合不來的人,不要勉強在一起。這可能也是她和子女關系不親密的根源所在。“他們不喜歡我提意見,不喜歡我批評,我又不能容忍別人馬虎敷衍,既然如此便少見面。”不過她與劉德華因在多部戲里搭檔母子,而感情深厚。華仔私下里稱葉德嫻為“媽媽”。逢年過節時,她也大都是與劉德華、譚耀文等人共度。她的特立獨行和不服老的硬氣使她勇敢地拋棄了生活中的諸多束縛,即使已經60多歲,卻仍保持著年輕人的生活熱情。“我的人生目標不是結婚生仔,而是觀月蝕、看流星雨、摸鯨魚。”拼命向前奔跑、追名逐利的現代人被城市的鋼筋混凝土打磨得像棱角均無的石頭般溫潤圓滑,漫天狂飛的廣告刺激著蠢蠢欲動的虛榮心和消費欲望,人們拼命奔跑,生怕稍不留神就被行色匆匆的人群甩在后面,那些關于細雨微風、春花秋月的閑情逸致像另一個世界般遙遠,雖然它曾經令人流連忘返,現在卻成了奢侈。于是這些始終停留在人們“想想”的層面上。而葉德嫻卻敢想敢做,過著自己定義的人生,不管是否成功,無論前途如何,都是快樂和滿足的。“我過得不孤單,也不怕死亡,很享受現在一個人的生活。”
人世間有太多悲傷的故事,若沉浸其中,則會不能自拔,悲傷逆流成河。而像《桃姐》這樣感人的故事,則給世人帶來了安慰,溫暖了人們的心靈。從這里,作為一個起點,向前望去,雖然不是波瀾壯闊,卻也足夠精彩!
如果說葉德嫻所榮獲的一系列獎項是對她演技的肯定,那么“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則是對其人生態度和追求的肯定。現在的生活,驕躁嘈雜,很少人有她這種態度去做一件事。她給了全球華人一個踏踏實實做事情的理由,你可以獲得成功,不單單是心理上的滿足,也給你生活帶來物質。她用她一生獨特的經歷向我們宣告了另一種生活追求的價值。不論以后她是在影壇上繼續紅火,還是就此結束,她給我們帶來的精神力量已經遠遠高于這幾個沉甸甸的獎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