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的七絕《清明》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優美,千百年來傳誦不衰的詩。然而,正是這千古名句,引起了數百年來的一場公案——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粗略數來,現今全國共有大大小小“杏花村”20多處,遍布大江南北杜牧詩中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比較集中的說法有以下幾個。
酒香四溢花開滿村
如今提到“杏花村”,除了杜牧的那首七言絕句,山西酒都汾陽杏花村酒廠的杏花村酒也為世人所熟知。不僅杏花村汾酒釀造工藝在2007年已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杏花村”這個品牌的價值已經達到了近50億元。
杏花村的釀酒歷史始于北魏,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關于杏花村釀酒,還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位仙翁老道,衣著襤褸,三次在杏花村的“醉仙居”酒店飲酒,巧吐芳香,清水成酒,變古井為神井。不管傳說是真是假,這里的井水確是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釀酒,馥郁芬芳。到了盛唐,“杏花村里酒如泉”、“處處街頭揭翠簾”,這里成為酒文化的古都,一直延續至今。
更為巧合的是,這里的杏花恰在清明時節綻放。據記載,這里的杏花平均開放日期為4月6日。眾所周知,杏花開放的時間與氣溫、降水有著直接的關系。雖然在公元11世紀左右,中國的氣候經歷了一次快速變冷的過程,但數據顯示,晚唐的平均氣溫高于現在的平均氣溫。由此推斷,晚唐時杏花開放的時間應比現在提前幾日。而在南方,“二月杏花八月桂”,杏花開放時間與清明時節相距較遠。
有酒有花,這里似乎和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完全吻合。不僅如此,雖然現在的杏花村地處黃土高原,降水較少,但在唐宋時期,這里氣候濕潤,森林茂密,降水豐沛。“清明時節”大有“雨紛紛”的可能性。因此,在很多人的心中,山西的杏花村就是“牧童遙指”的那個。
跡以名傳飲譽天下
“郡樓高出秀山門,古跡今時不可論。杜牧當年有名句,獨唱城外杏花村。”記載在清朝《杏花村志》中的杏花村位于安徽池州(古稱貴池)秀山門外。
“詩因景而靈秀,景因詩而名重”。貴池的杏花村原本不過是幾間“淪為荒煙野草之中”的酒肆,毫無名氣可言。據傳唐朝會昌年間,杜牧被委任為池州剌史,春游府城西杏花村,寫下了這首富有江南風情特色的藝術杰作。而正是杜牧的千古絕唱才讓池州名播青史,飲譽天下。之后,“十里煙村一色紅,村酒村花兩共幽”的池州杏花村經過不斷修建,村內茅屋酒簾,亭臺樓榭,十里杏花燦若紅霞,成為歷代仕宦文人賞花沽酒之地。至清代整個杏花村已形成一片方圓10余里古色古香、風景如畫的名勝古跡區,有聞名遐邇的古“杏花村十二景”,即:平天春漲、鐵佛禪林、白浦荷風、黃公酒壚、三臺夕照、桑拓丹楓、棲云松月、西湘煙雨、昭明書院、茶田麥浪、杜塢漁歌和梅州曉雪。
很多人都認為此杏花村即彼杏花村,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有大量史書的記載。據《廣輿記》載:“池州古跡曰‘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門外。杜牧詩‘遙指杏花村’即此。”《江南通志》載:“杏花村在(池州)府秀山門外里許,因唐杜牧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得名。”不僅如此,在我國,為村立志的可謂鳳毛麟角,而《杏花村志》卻被收入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可見其文學和歷史價值。
踏訪池州杏花村之風光,只見竹籬不假,橋也仍在,河上帆船緩緩行駛,向北航行,即可進入長江。黃公古井,刻有“黃公廣潤玉泉”六字,坐落在郁郁蔥蔥的樹林里,似煙非煙的紛紛細雨,紅杏枝頭挑出迎風招展的酒旗,花香混合著酒香,真是景不醉人酒醉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往事千年如煙如夢
楊柳依依,小橋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誘人。北宋蘇軾貶謫黃州路經此處,意外地見到了隱居于此的友人陳季常。此后,他曾三次來杏花村飲酒賦詩,尤其是他撰寫的《方山子傳》,將此處記入其中,膾炙人口,流傳千古。明清詩人也多有詩賦。清乾隆皇帝曾御賜巨匾“杏花古剎”于村廟。這受到文豪和皇帝眷顧的地方便是處于洛陽至黃州的要道上的歧亭。
其實,讓這里遠近聞名的另有其人。“彎弓片戰作男兒,夢里曾強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杜牧的《題木蘭廟》為他任黃州刺史時登木蘭山為木蘭廟所題。而從黃州到木蘭山,必經過歧亭的杏花村。趕路遇雨,又值清明,心生郁悶,欲借酒消愁,從而作詩一首……這一切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那么,歧亭的杏花村有“酒”嗎?這里流傳著這樣的話“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這里的酒被稱為“黃酒”,因其顏色發黃而得名。有記載曰:“純以糯米釀者,其曲內無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凈余滓,入瓷甕固封貯之,經年色黃,味尤美。”
“杏花村里酒旗風,煙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橫,楊柳陰濃……”更值得一提的是,宋朝詩人謝無逸路過此地杏花村之時寫下的詩句與杜牧的《清明》是何等的相似!往事越千年,曾經的陳髓杏林隱逸,蘇子四訪五詠……如煙如夢。那些風干了的翰墨,依舊幽香縷縷。牧童騎黃牛杜牧詩汾陽
除了山西汾陽、安徽池州、湖北歧亭外,較著名的杏花村還有南京的“金陵杏花村”、《水滸傳》中梁山腳下的杏花村,徐州豐縣曾有99家酒罏的杏花村等等,但大多沒有前三者有名氣。
三個杏花村,與詩中相似之處甚多,也都有其他詩詞、文獻佐證,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牧童所指?其難度堪比《西游記》中的“真假猴王”。但我們仔細分析《清明》一詩,不難發現其中的蛛絲馬跡。
詩的前兩句大多沒有異議,詩的后兩句才是通往杏花村的“鑰匙”。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由于詩字數的限制,很多時候詩人都會將所指之物進行適當的縮減。被雨水打濕的杜牧“借問”之前,可能就早已耳聞杏花村美酒之香醇,故問街邊牧童:“請問,杏花村酒家在哪里?”牧童指了指遠方:“在那。”以此推斷,安徽池州因之前毫無名氣,所以為真正“杏花村”的可能性很小。
由于杜牧的這首詩極具畫面感,所以也成為了很多畫家去勾畫的題材。而在眾多畫作中,牧童大多騎著水牛,向一旁的詩人杜牧指著遠方。眾所周知,水牛多在南方,而北方多為黃牛。如此一來,山西汾陽貌似失去了競爭的資格。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牧童,指放牛、放羊的孩子。而單一個“牧”字則是會意字。最初,“牧”字的右偏旁為“支”,像一只拿著棍棒的手。所以,“牧”就是手拿棍棒驅趕牛的意思。在古代,牛是農田耕種的主力。而水牛比黃牛肌肉多、力氣大,故更多的用于農田耕種。而黃牛在古代雖也被用于耕種,但更多用于食用。因此,牧童放牧多是黃牛。不僅如此,與黃牛較為溫順的性格比起來,水牛則極易暴躁,不適合騎行。清朝詩人袁枚更有詩證明了這一點:“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由此可以推斷,為杜牧指路的牧童,所騎必是黃牛,而杜牧所在也必是北方。僅此一點,便可說明,山西汾陽的杏花村即是杜牧詩中的“杏花村”。
清明時節,乍暖還寒,杏花村里杏花綻放,細雨濛濛。在去住唐都長安的途中,詩人杜牧路過杏花村,因為女皇武則天曾寫有稱贊竹葉青酒的詩句“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和李白醉校《郭君碑》的傳說,勾起了他探訪杏花村的濃厚興趣。再則,一路勞頓,正想喝點小酒,暖暖身子,于是便有了詩人巧遇牧童,暢飲杏花村美酒,吟唱出千古絕句《清明》。就是這首詩,讓后人認識了才華橫溢的“小杜”,更記住了山西杏花村這個千年不朽的絕妙勝地。
然而,2010年元旦前夕,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裁定:“杏花村”一分為二,“酒”在晉,“玩”在徽。為何“杏花村”會一分為二?為何撲朔迷離?其中的緣由我們不得而知,想必有其它原因吧?或許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吧。
別樣杏花村酒香飄萬里
在如今各地如火如荼地爭奪“杏花村”之名時,我們可曾想過另一種可能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原本就不是指某一具體地方,而只是一種借代或泛指。
唐宋時期,北方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這里,人們所飲之酒多為汾酒。汾酒主要有汾清酒、羊羔酒和杏仁露三種。而這三種酒都離不開杏仁。宋代《北山酒經》中記載“杏仁曲,每面一百斤使杏仁十二兩,去皮尖,湯浸于砂盆內,研爛如乳酷相似。用冷熟水二斗四升浸杏仁為汁,分作五處拌面。”明代高廉的釀酒著作中進一步明確了汾州羊羔酒的配方:“曲十四兩,杏仁一斤。”
正是因為古汾酒工藝需要杏仁,因而杏花村及其附近廣栽杏樹。久而久之,人們便將酒坊村都稱為杏花村。“杏花村”一詞在唐末宋初也就成為酒村的代名詞,同時也出現在了當時的詩歌之中。當杏花村逐漸演變為一種詩酒的意向時,杜牧的《清明》有可能是這種意向的濫觴。如果真是如此,如今各地杏花村的“正名之戰”或許也將成為歷史的一則笑話。
不管是當時真的村莊,還是一種詩中的借代,杏花村都已成為中國酒文化的一個代名詞。不管牧童如何遙指,不管汾陽杏花村是否杜牧向住之處,山西汾陽都已以它的佳釀和“杏花村”之名聞名于世。往事已矣,盡管遙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