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國著名的演出和藝術展覽策劃人與組織者,是近年來演出和藝術展覽領域的風云人物。他用專業化的手段推動中國文化產品走向世界,并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在國內外演出領域,張宇這個名字界內盡人皆知。
入世十年藝海揚帆
張宇出生于1958年,是個純正的“山東大漢”。或許正是由于山東人的直爽,讓他憑借著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獨特理解與不懈的努力成為了十多年來國內演出市場巨大變化的親歷者和重要推動者之一。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進入演出界,到如今他所帶領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大型國有文化企業,他依舊“在路上”。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是國內目前最大的演出和藝術展覽產品進出口集團企業。而作為這樣一艘航空母艦”的“船長”,“入世”的頭兩年,張宇主要忙著做兩件事:一是把國外的經典演出引入中國;另一件事情是把中國的優秀演出推向世界。2004年,也就是“入世”后的第三年,中國對外演出公司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單位整體轉企改制,走向市場。在之后的幾年內,知名音樂劇《貓》、《悲慘世界》、《歌劇魅影》、《獅子王》、舞劇《大河之舞》等世界經典演出實現了渴望足不出戶就能觀看到世界級演出的中國觀眾的愿望。可是他漸漸地發現,自己的企業在“引進來”和“走出去”盼過程中,在整個演藝鏈條里,只是個跑龍套的角色,這讓張宇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一個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如果既沒有自己的版權,也沒有自己的產品,只是一個簡單的中介,這樣的企業永遠都不會做大。
張宇充分認識到,不改變中介的身份,企業就沒有出路。于是,張宇和東方傳媒集團一起,請來創作了很多著名劇目的太陽馬戲團,和中國的創作團隊一起組成一個聯軍,然后做一臺融合“中國元素”的國際制作,將中國故事用國際化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2005年,一個打著東方文化烙印的大型舞臺雜技秀《時空之旅》在上海上演。到今天為止,7年的時間,200多萬觀眾,其中60%是外國觀眾,投資3千萬,如今票房達到2.55個億。“入世”第四年,中演實現了從中介商到內容制作商的轉換。與此同時,中演還打造出了包括票務系統、院線聯盟、廣告、音像出版等在內的完整的演藝產業鏈條。
張宇通過十年的時間,縮短了中國演藝產業與世界的距離。他說:“今天全世界最好的演出,都會到中國來找市場,同時讓中國人打開了眼界,增長了才干,變得更聰明、更有國際市場競爭力。”舞劇《絲路花雨》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中心進行商演時,隊伍還沒出發,門票在美國就已經銷售出去了百分之三十。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眾多云風檣中,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無疑是一張令人心旌搖動的大帆。僅2011年,中外集團便在全球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座城市舉辦過各類大、中、小型演出6000余場。其中,商業演出場次站到了90%以上。與此同時,還在海外各地的16座城市舉辦了17項大、中型展覽活動,凸顯了中國文化“走出去”主力軍團的重要作用。“入世”十年來,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的舞臺,而世界也成為了中國的舞臺。在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文海沉浮后,這一條載滿中國文化的錦繡大船終于揚起遠行的風帆,與張宇一起遞游世界。
“走出去”與“引進來”
跨過大洋太海,遠隔千山萬水,多年前曾走紅華夏大地的舞劇《絲路花雨》,在2011年12月9日的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拉開帷幕,全場掌聲雷動。作為幕后排手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的張宇難抑激動,即興賦詩:“今夜華堂滿座,飛天翩舞俊朗。一曲琵琶情未了,感動兩方東方。”
看得出,無論20世紀80年代帕瓦羅蒂首次來京演出,還是近兩年世界音樂劇《貓》、《媽媽咪呀》在中國風靡時,都算得上是張字和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的“得意之筆”。但在“引進來”的同時,張宇更希望中華文化“走出去”。 比如,向世界推出包括《絲路花雨》在內的系列品牌《中國風韻》,就是他們近期最大的手筆。赴美國之前,談起這些的張寧頗有些躊躇滿志:“作為中國的文化企業,要自覺加快推動我們的優秀演出項目走向世界。”這也一直是張寧不斷努力的目標與愿望。
我們就從張宇所抓的兩個大項目——世界著名音樂劇《媽媽咪呀》的引進和中國經典舞劇《絲路花雨》的走出淡起。
《奶奶咪呀》中文版在巾國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很多人說張宇和他的公司做了一個非常好的項目。其實,很多人不了解,張宇想做的是產業。而引進并演出中文版《媽媽咪呀》,則是他的演出走向產業化的重要步驟。《媽媽咪呀》的進來,張宇足足用了長達兩年的時時間和英國方面談判、購買版權和完成二度創作,使之達到世界音樂端制作水平,然后招聘、培訓演員,形成完整的對劇組、演員的長期管理體系。通過《媽媽咪呀》中文版的引進,讓張宇和他的團隊學到了一套完整成熟的產業模式和流程。張宇認為,這次成功的“引進米”,對中國演出劇目,走出去”帶來許多有益借鑒。這些絳驗,對《絲路花雨》赴美演出也十分重要。張宇形窬,《媽媽咪呀》、《絲路花雨》的引進和推出,是中國演山產業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我們總聽到文化圈里有人在抱怨,中國的好題材,比如花木蘭、熊貓等等被美國人拍了,還掙了大餞。張宇則不以為然。他認為幾十年前的百老匯、好萊蕪產品絕少有“中國元素”。而現在,在他們的電影中,“中國元素”幾乎隨處可見。這表明中國影響力在提升,也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中國文化的優勢。這是中國文化成功地“走出去”的絕好的表現。
文化若要“走出去”,就一定要與時俱進。要將整個世界作為豐富的參照系。然后從我們自己的文化中找出那些最有價值的東西,把它國際化、現代化。這里面既要有傳統的東西,又要有當下的最新創造和貢獻。
這次赴華盛頓演出前,張宇作了一個令大家都很吃驚的決定,他將《絲路花雨》改名為《絲綢之路》。他認為,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幾乎無人不曉,改名之后可迅速拉近與西方觀眾的距離。張宇說:“要讓中華文化‘走出去’,需要加強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化轉換。”現在,張宇和他的公司已然不同于過去的演出“中介”了,他正一步步向著“文化集成商”的目標靠近。
打造自己的“百老匯”
這些年來,在波瀾壯闊的文化體制改革進程中,張宇為中國的演出產業,為中國的音樂劇產業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生產要素的配置重組打開了大門,讓國人放寬了眼界。
對于魯迅的“拿來豐義”,張宇有著自己的看法:“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白成為新文藝。”這句話雖然短,但對張字非常重要,也一直影響著他在文化事業中的決策方向。張宇認為,一切阻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這里講的是破除,破除是為了建立,是為了建設屬于自己的富有生命力和藝術魅力的文化事業。
那么,張字“拿來”了什么呢?他拿來了美國百老匯、倫敦西區多年有效的劇目制作劇,并以每天一場的密度推出演出。每一場演出都可謂生氣勃勃,光芒四射。
其實,張宇不單單只是拿來,他還在拿來的過程中進行創新,對演出資源進行整合。選擇劇目時,張宇給自己定了個標準:不選最有名的,只選最合適的:本土的也好,海外的也好,選出的劇組必須是每一部作品的最準確需求。
張宇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打造一支屬于中國人自己的世界級的演出、制作、管理和營銷團隊,是為了建立一座具有世界意義上的“文化大都市”。張宇心中的這座城市,像北京,可以有千言萬語,可以連篇累牘,可以濃縮它,可以概括它;又像倫敦,繁華的金融城加上文化魅力四射的倫敦西區;更像紐約,華爾街與百老匯的集合。他堅信,只要這樣做下去,這座文化大都市必定建成。
中國的文化市場在逐漸蘇醒并奇跡般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將誕生一批卓越的文化企業。它們未來將成為最能影響同時代人生活與心靈的偉大公司,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也必將由中國擴展到全世界。張宇說:“看《清明上河圖》,你就知道那是北宋的鼎盛時期,只有人們擁有豐厚的物質基礎時,人們才’會有從容的時間來創造和欣賞杰出的藝術。中國開放30年來,已經在穩步走向新的盛世,我們這一代人將躬逢其盛的中國文化高潮也必將隨之而來。”
有的人的一生永遠在一條線上平穩地滑行,有的人則永遠由那些充滿色彩和動感的瞬間構成。對于曾經有幸參與一系列中外文化交流盛事并為之貢獻智慧和付出汗水的張宇來說,他現在遇到的是中國最好的時光。張宇說:“中國文化產業的興盛,不僅需要瞄準世界一流水平的內容生產,還需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市場營銷渠道。為了這一天早日來臨,我們愿做中國文化‘高鐵’的建設者。”我們相信,總有一天,張宇會要把中國的文化“高鐵”鋪向全世界。讓世界的文化交流暢通無阻,讓中國的文化飄香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