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地方政府將調水當成靈丹妙藥,水不夠用不去節水,而是首先設法調水;水污染后不去治污,而是繼續想辦法調水。
改革開放30年來,伴隨著史無前例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國各個城市的調水工程之密集、調水量之巨,世所罕見。
調水大接力
進入2012年后,一項預計耗資數百億元的大型調水工程——千島湖引水工程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議論。這項工程,是指將淳安縣(江蘇省杭州市下轄)境內千島湖的水,引至杭州閑林地區。此類調水在中國已不是稀罕事。而千島湖引水工程,因為發生在有江南水鄉和人間天堂之稱的杭州市而格外引人注目。
這一引水工程不是沒有理由的。杭州飲用水源單一,80%以上來自錢塘江。近年來沿江地區工業污染加重,一旦錢塘江發生惡性污染事件,800多萬杭州居民飲水安全堪憂。事實上,江蘇、浙江兩省近年已實施多起大型調水工程,主要用于解決各大中型城市的居民飲用水。
不過別以為在中國南方,只有杭州市加入了調水行列。包括中國雨量最為充沛的珠三角地區以及號稱在“彩云之南”四季如春的昆明市都早已將城市調水工程列入計劃之中。
廣東省“十二五”期間,將投資約236億元實施“西水東調”工程。而昆明的調水工程輸水干渠近900公里,計劃年調水34億立方米,工程總投資額達到629億元。理由是——云南雖然總體水多,但水量分布不均,滇中地區較為缺水。
而在普遍缺水的中國北方,大規模的城市調水更是屢見不鮮。“十二五”期間,至少有數十個調水工程已經納入政府計劃,而且其中一部分已經開始修建。
“現在是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說。他將中國在短短幾十年成為全球調水第一國歸因于史無前例的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浪潮。“幾十年間增加了七八億人口,又史無前例地快速涌向城市,城市工業還在超速發展,世界上其他國家沒經歷過這樣的事。地方政府很自然地首先想到占用農用水,然后是超采地下水;再然后,連環調水就開始了。不少地方政府將調水當成靈丹妙藥,水不夠用不去節水,而是首先設法調水;水污染后不去治污,也想著調水。”
昂貴的政府工程
眾多的調水工程,耗資少則十余億,多則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南水北調工程總投資甚至達數千億。“中國不少調水工程,基本上是不惜成本,不計代價。”一位不愿具名的水利專家說。
調水工程所需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和受水省的財政收入。因此,對于各大城市來說,只要能爭取到調水工程立項,調水基本上等同于“不調白不調”。這也是各城市跑部進京,各地調水工程風起云涌的根源之一。
然而,“白來”的水,卻沒有想象中那樣可以“白用”。盡管受水城市不用承擔水資源費用和生態補償款,但現實中卻屢屢出現受水城市居民用不起的“怪事”。
2003年10月份,耗時十年、總投資103億元的山西省萬家寨引黃入晉一期工程通水。當時,太原市計劃年調3.2億立方米黃河水,呼延水廠設計供水能力達每日80萬立方米。但時至今日,呼延水廠向太原市日供水僅為24萬立方米,遠不到計劃調水量的千分之一。
當地的水務人員稱,經過多次提升引來的黃河水,每立方米成本價已超過5元,再經水廠處理送到用戶家中,僅成本價就在每立方米8元左右。這一水價遠遠超出不到3元的綜合水價。最終,太原的調水單位層層虧損,以每立方米2.5元的價格賣給居民。
至2008年年底,黃河供水公司累計虧損1.27億元;2009年一年的虧損量就達到9000余萬元。大量調來的黃河水在太原市內河道流淌,原因很簡單——處理得越多虧損就越多。
不只是太原遇到了這種情況,隨著引黃入晉二期工程的建成,山西北部的朔州、大同等城市也面臨同樣問題。內蒙古引黃入呼、山東引黃濟青兩項工程,也是如此。
母親河之殤
新中國成立后,最先出現缺水的城市是北京。為了應對人口和工業發展,北京于1951年和1958年先后在永定河、潮白河上分別修建了官廳水庫和密云水庫。但很快就出現供水匱乏、無水可引的局面。為了彌補短缺,北京只能超采地下水。至今北京地下水位已下降幾十米之多。近幾年,北京直接籌劃了“引黃濟京”工程。
北方另一特大城市天津先是1983年修建標志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引灤濟津”工程,此后又在山東境內修建工程“引黃濟津”。
事實上,沿黃各省眾多大中城市,均開始向黃河要水。黃河之源青海省,近年正在實施一號水利工程“引大入湟”,這是黃河兩條支流間的調水;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沿黃省份,近年也實施了規模不同的引黃工程。
多方調水之下,黃河早已不堪重負。黃河流域的眾多灌溉調水及飲用水調水,讓黃河水在近十年平均年入海量不足200億立方米。由于黃河入海水量持續減少,渤海海水的氮、磷比嚴重失調,造成生態惡化。黃河流域的支流,如永定河、潮白河、灤河等,因供應京、津等城市,水庫以下河道要么干涸,要么污水流淌,已經陷入生態系統無法修復的狀態。
這時中國政府又將目光投向了長江。曾有學者指出,近十余年,引長江之水接濟黃河已成為水利界主流思路。而按照國際環保界的普遍共識,人類對一條河流天然水量利用率超過30%,就會對河流生態造成嚴重破壞。假如嚴格按照這一標準,中國境內的絕大多數河流的生態系統均前景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