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2月,有兩位備受世界輿論關注的人物去世了,一位是朝鮮前領導人金正日,另一位是捷克前總統瓦茨拉夫#8226;哈維爾。金正日死前曾被稱為偉大的劇作家和藝術家,除了稱謂相同,金正日的作品用以頌揚王朝永固;而哈維爾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異見分子,他企圖通過一種荒謬的形式去展現人的生存狀態。
米蘭#8226;昆德拉曾經這樣評價過哈維爾——“瓦茨拉夫#8226;哈維爾最好的作品就是他的一生。”哈維爾著作的英譯版編輯保羅#8226;威爾遜在2003年3月11日為《紐約書評》寫作的《奇妙人生》中寫道:“哈維爾的一生,經常被比擬為一出戲,由他親自披掛上陣,領銜出演。”
用荒誕戲劇寫荒誕國度
中國人一般不了解哈維爾,他的作品在中國很少被翻譯過來,大家熟知的是崔衛平翻譯的《哈維爾文集》,在臺灣,哈維爾的知音是戲劇家耿一偉,他翻譯了《哈維爾戲劇選》。除此之外,中國人對哈維爾的了解大多由于政治原因。實際上,在成為總統和異見分子之前,哈維爾是個很出名的劇作家。
作為一個年輕的劇作家,哈維爾在沉迷于當時歐洲正在風行的貝克特、品特、尤奈斯庫等人作品的同時,創作了一系列“捷克的荒誕派戲劇”。
雖然哈維爾的“階級出身”及“政治背景”使他沒能進入高等教育學校。但是從19歲開始,他便進行文學與戲劇的創作。在成為劇作家之前,哈維爾在劇場中從后臺到前臺每一個崗位的每一個角色他都做過,例如舞臺雜工、舞美設計等,在他活躍于舞臺的年代,正好是捷克戲劇60年代的小陽春時期。
1963年,年僅27歲的哈維爾的第一部荒誕劇《花園宴會》首演。
故事發生在某個國家里,當局決定取消清洗辦公室,由一個建設部門的就職辦公室擔負此項任務,但是清洗辦公室堅持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只要有東西需要清洗,那么只有清洗辦公室能夠勝任……
雨果:那到底是誰在清算清算部?
伯魯岱克:是我們家雨果。
雨果:你是說你們家雨果在清算部正在接受清算的時候進行清算?
伯魯岱可娃:他的意思不是這樣,他是說這場清算不是雨果執行的。
雨果:那到底是誰在清算清算部?
伯魯岱可娃:是我們家雨果。
伯魯岱克:沒錯——
伯魯岱可娃:那為什么雨果在清算部正在接受清算的時候進行清算?
伯魯岱克:那到底是誰在清算清算部。
伯魯岱可娃:是我們家雨果。
在這部劇作里,哈維爾展示了一種尖銳的政治諷刺、帥克式的幽默和卡夫卡的深度。這種典型特色在他以后的作品中一以貫之。出其不意地打破秩序,產生的混亂帶出極大的荒誕與幽默的效果。
哈維爾在60年代有三部代表劇作:《花園宴會》、《備忘錄》、《愈來愈難集中精神》,三部作品內容皆以語言的空洞、情節的荒謬可笑來反應當時共產黨統治下的社會腐敗。
哈維爾在創作這三部戲劇時,出入牢獄如同進出家門,統治者的極權使得直面真實、過于認真的哈維爾的人生和戲劇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將這變化成為“荒誕的理想主義”,在一個充滿了虛假的荒誕環境中仍舊嚴肅地追求真實的意義。哈維爾的風格漸漸變成了一種獨特的捷克式荒誕戲劇。
1968年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布拉格之春”,哈維爾通過自由捷克電臺鞭撻專制暴行,“布拉格之春”被鎮壓后,哈維爾遭到官方公開批判,家中被安裝了竊聽器,并被送往釀酒廠改造。在勞改期間和監獄之中哈維爾依然筆耕不輟,并且半自嘲式地以身處的環境為主題進行創作,例如獨幕劇《謁見》,就是取材自他被“發配”到啤酒廠做苦力的經歷。
20世紀60年代,哈維爾的戲劇創作揭示出了社會機制以及被此壓垮的人之境況,而正是捷克當時在政治上的極權統治使得人民的生活呈現高度扭曲的狀態。哈維爾的這一風格對捷克戲劇產生極大的影響,隱晦的冷嘲熱諷,卻能讓處于殘酷的政治環境之下的捷克人看清所生存的環境。
70年代哈維爾又推出三部以萬涅克為主角的獨幕小品《觀眾》、《揭幕》、《抗議》,那些短小、帶有強烈個人經驗色彩的獨幕劇,表現了當年蘇聯將坦克開進布拉格后,知識分子受到打壓的郁悶與內心所想,他沒有簡單化地控訴政治,而是經由那越來越少的劇中人物和越來越凝練的對白彰顯出了荒誕的現實世界。
哈維爾早年以劇作家成名,20世紀60年代以后,頻繁的政治活動占去了他大部分的寫作時間,有整整18年哈維爾沒有創作新的劇本。
1989年12月29日,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行的第一次真正的民主選舉中,出獄僅42天的哈維爾被選為捷克斯洛伐克聯邦總統。2003年,哈維爾卸任。
卸任四年的哈維爾重拾舊業,回返劇作家的老本行。出自他親筆的新劇《離開》將于2012年春天在布拉格首演。
“忠誠于荒誕戲劇”
“我深信,劇場是透視未來的望遠鏡,也是具體塑造我們希望的方法。”
“劇場體現了人類今天主要的希望,也就是活生生的人的重生。”
這是瓦茨拉夫#8226;哈維爾1994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世界劇場日的演說,哈維爾對劇場和戲劇創作始終情有獨鐘。
有人說,如果沒有尤奈斯庫和貝克特,很難想象哈維爾會是什么樣子。
尤金#8226;尤奈斯庫被稱為“荒誕派戲劇之王”,是荒誕派戲劇的創始人,1949年他創作的《禿頭歌女》是最早的荒誕派戲劇之一,1950年首次在巴黎的一家小劇院上演,備受冷落,曾因只有三個觀眾而退票停演,但尤奈斯庫并未因觀眾的冷落而改弦更張,他不懈地進行戲劇實驗。從1956年起,《禿頭歌女》引起注意,此后連演70多場,成為法國歷史上連續演出最長的戲劇之一。尤奈斯庫的作品以其徹底的反意識形態性質使人們著迷,他呼喚著自由和富有創造力的道路。
《哈維爾戲劇選》序言中,作者貝嶺說:“感謝那位偉大的現代戲劇大師貝克特(Samuel Beckett,哈維爾是他未能親炙卻深得其精神嫡傳的弟子),在以他所拓展的荒誕派戲劇為其標志西方現代戲劇傳統中,哈維爾的戲劇已經成為這一傳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哈維爾承襲了尤奈斯庫、貝克特的荒誕戲劇,但是,卻不是一味地模仿。
受薩繆爾#8226;貝克特的影響,哈維爾的戲劇旨在揭示充滿虛假的荒誕環境,同時他又在嚴肅地追求真實的意義。哈維爾這一風格使捷克諷刺戲劇有了藝術性的飛躍。在貝克特那里荒謬感影射的是人類的處境,但到了哈維爾那里他揉入了卡夫卡的傳統,表現東歐和捷克那個不開放的年代的社會現實里面人存在的荒謬感。
哈維爾說過:“關于我的戲劇,我還能說什么呢?我的戲劇決不屬于先鋒派。我這么說的意思是我忠誠于荒誕派戲劇的傳統。”
作為荒誕派戲劇作家,哈維爾的作品語言具有鮮明的特點,不斷地反復、重現,像是一種和音般的重唱。這種不斷的堆疊加強了事件的強度,觀眾則由此被帶入荒誕的境界。
哈維爾對于他的劇作中人物滔滔不絕的看似深奧卻空洞無物的廢話解釋道:“我對語言很感興趣。我也對語言的矛盾性和語言的弊病感興趣。我對語言感興趣,是因為語言決定我們的生活、命運和世界……我對‘陳腔濫調’及其意義感興趣,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語言上的評價、結論和詮釋往往比事實本身還重要,‘真正的事實’只來自于‘陳腔濫調’。”
哈維爾的戲劇除卻荒誕以外就是悲劇,早年的求學不成的經歷,以及后來在政治生涯中的摸爬滾打,使得哈維爾產生了一種悲劇感受,對歷史、政治的悲劇很自然地也映射在他的戲劇中。哈維爾的戲劇正是通過荒誕與悲劇這兩種方式,在極權壓迫人性、扭曲人性和異化人性的社會里,讓讀者在人的存在層次上回憶人類對真實、良知、責任和憧憬的想象。
2011年12月18日,瓦茨拉夫#8226;哈維爾去世。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民眾聚集悼念哈維爾,紀念這位在捷克民主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英雄。哈維爾是總統中偉大的劇作家,也是劇作家中偉大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