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采取措施,北京將會面臨無水可用的困局。這不是危言聳聽。
北京究竟有多缺水?根據氣象局統計,北京市近年的降水量呈下降趨勢。而北京缺水量的具體數字到現在為止仍然是機密。根據國內媒體的報道:2008年年底,當時南水北調建設委員會將中線一期工程調長江水入京津的時間,由2010年延后到了2014年,而東線一期工程,其通水時間也后調六年至2013年。中國水利企業協會脫鹽分會秘書長郭有智曾去北京市水務局詢問首都的缺水狀況。但從未透露具體的數字。“太緊張了,都不能說。”
缺水到如此程度,用怎樣的方式解決北京市的用水問題就成為了爭論的焦點——是南水北調還是海水淡化?
2011年5月9日,北京市明確提出,要把引黃入京、海水淡化和巖溶水利用納入戰略規劃并抓緊落實。這是北京第一次明確將海水淡化列入戰略水源。
“如果北京市現在下決心,2013年就能供上水。”現任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副主任朱越杰說。在他的計劃里,用兩根直徑1.5米左右的管道通過兩級泵站,就可以把渤海的淡化水直接送到220公里外的北京東四環。目前,曹妃甸的淡化海水價格已宣稱低至不到6元/噸,且有望進一步降低。
與北京一直期待的南水北調工程比較而言。即使在2002年,南水北調的噸水成本,如果包括沿途征地、移民、管理以及調水造成的生態損失,就已經達到20元左右。而據相關人士分析,海水淡化的成本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達到20元。
問題在于,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從來未曾公布水價成本的準確構成。這使得海水淡化和南水北調的比較沒有一個權威的官方數據支撐,陷入各持標準無法比較的境地。
目前看來,大規模調水工程的問題已經顯現,但海水淡化的春天是否就已經來臨了呢?
情況也許又不是那么簡單。
迄今為止,九成的海水淡化項目都是企業自用。中國現有海水淡化裝置69套,設計產能約68萬噸/天,實際運營的大概只有四五十萬噸/天,每天產量甚至不如中東一家淡化水廠的規模。
天津市的北疆電廠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海水淡化項目,號稱每日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1/4,并計劃全部投產后向北京等地輸水。但這個龐大的政府的投資的環保項目卻面臨類似于光伏與風能產業的財政與管理難題。
怎樣解決北京用水困局?也許短時間內還看不到完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