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器官捐獻的案例時有發生,從醫學角度來說,誰移植了器官后康復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誰就進行手術。
她的生命終止在第26個月,這是父母與女兒之間的最后一吻。這個小女孩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希望”。6月9日晚,這個出生時就被診斷出患有缺血缺氧性腦癱的2歲的中國女童閉上了雙眼。在她離開的一瞬間,她的兩個腎臟、一個肝臟,使兩名遠在天津器官衰竭的患兒重燃了希望之火。
幼兒器官捐獻的案例還在發生,6月14日,據日本共同社報道,富山大學附屬醫院依據新修訂的《臟器移植法》,首次認定了1名未滿6歲的兒童腦死亡,且該兒童的家屬已同意捐獻孩子的部分器官。小男孩捐獻出的心臟、肝臟和腎臟,用來拯救3名患者的生命,包括2名未滿10歲的女童和1名60多歲的老太太。
器官移植遵循“公平”原則
早在數十年前,研究人員只在動物器官移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如今,人類終于成功完成了各類器官的移植。當人體某個器官衰竭時,器官移植就是一種選擇。一般人的肝臟、腎臟、心臟、肺臟、角膜、胰腺、小腸、皮膚、血管等均可以捐獻。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膽外科主治醫師高鵬驥介紹說,像腎衰竭、心臟病、肺病和肝硬化都可以通過移植來治療。對于這些手術,患者通常會在朋友或家庭成員中找到自愿捐獻器官的人。如果與捐獻者的器官匹配,他們就可以直接進入手術階段。少量的活體移植器官則來自有愛心的、為大眾利益而捐獻的人們。
武警總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移植外科副主任陳新國告訴記者,人體器官捐獻應當遵循自愿、無償的原則。具備器官捐獻資格的一般條件是:捐獻者身份明確、年齡一般不超過65歲以及無HIV感染、無藥物濫用、無靜脈注射毒品、無同性戀等高危活動史等。如果是有心腦血管疾病或其他非傳染性的慢性病患者,在捐獻時必須經過醫生的具體評估。
陳新國表示,人體器官移植最好能保證供受者器官大小、體重相匹配。一般稍大一些兒童的器官也可以用于體重稍輕的成人身上。
據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約有150萬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受捐贈器官少制約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為1萬余例。我國是世界上器官捐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因此,從醫學的角度,器官移植只得遵循“公平”合理分配的原則。即誰移植了器官后康復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誰就進行手術。
高鵬驥說,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國家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在家屬同意捐獻患者器官后,器官獲取組織首先會評估器官供者是不是醫學上合適的供者,并且會在最短時間內將其情況輸入國家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這個系統會在所有正在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中,自動尋找到最緊急、最優先使用這一供體的對象,并通過電子確認函的形式告知受者所在的醫院。
“不過,全國器官分配網尚未完全施行,目前還只是根據就近、捐獻所在醫院及危重患者優先等原則選擇合適受者。”陳新國說。
排斥反應已不是問題
有了器官,接下來就是要進行器官移植,器官移植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陳新國說,“不同的器官移植需要管道系統的精細吻合。以肝臟移植手術為例,先需要切除病肝,再重新植入新的肝臟。同時,器官還需要吻合下腔靜脈、門靜脈、肝動脈及膽道等。目前,肝臟移植手術是外科中最復雜的手術之一。此外,在器官運輸過程中,應將其在低溫(0~4度)下保存,并盡量縮短冷保存時間。一般腎移植手術時間是2~3個小時,肝移植手術時間是6個小時左右。”
高鵬驥透露,40年前,無數的人由于醫生未能成功完成移植和抑制排斥而死去。當時人們對免疫抑制藥物知之甚少,而且涉及的手術也極其困難。如今,醫生們知道了如何成功移植其他器官,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康復速度。目前,大多數器官移植都是相對安全的手術,而且在每年,對數千名患者而言移植都是最佳的治療選擇。
今天,大多數移植手術的風險相對而言已經很低。腎臟、肝臟、角膜以及胰腺移植的成功率非常高,甚至心臟和肺臟移植也是如此。
“現在免疫藥物比較好,器官移植后排斥反應非常少見。而早在十年前,這樣的排斥反應還高達30%,現在已經不到10%了,并且這些排斥反應也很容易控制。可以說,現在排斥反應已經不是器官移植的一個問題。”
腦死亡界定存在爭議
目前世界上對于器官捐獻有著不同的標準。美國專門制定了《腦死亡法》,而西班牙則直接將腦死亡問題規定在了《器官移植法》中。因為腦死亡時間通常早于心跳呼吸死亡時間,而“腦死亡法”可以及時得到可利用的臟器,如腎、心臟、肝、肺等,拯救瀕危患者。
“現實中時常會發生這樣的事,很多人愿意捐獻死后器官,但是由于等到其心臟死亡后,器官已經不能用于移植。醫學資料顯示:心臟停跳,血液循環隨之停止,其他器官功能也隨之漸趨衰竭。器官熱缺血(器官離體后)時間過長便不再適合移植。器官允許熱缺血的時間是:心臟3~4分鐘,肝臟5~8分鐘,腎臟30分鐘,骨和眼角膜是24小時。這從中不難反映出,腦死亡是器官移植的關鍵。”高鵬驥說。
高鵬驥說,世界上很多國家在醫學界形成了腦死亡認定的共識,并由醫學界掌握,供患者家屬選擇。但在中國,“腦死亡”的實行面臨挑戰,除了判定認可外,還要考慮親屬的認可和心理接受程度,如何避免這個層面的醫療糾紛也是醫療界面臨的另一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