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時候,人們都傾向于苛求他人,所以才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之說。如果不能準確地評價自己,怎么也算不上是一個明白人。
我們很多人大概都說過諸如“那個人不值得信任”之類的話,在這樣說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有幾個人真正信任我?
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誰信任你,比你信任誰更加重要——多少人、在多大程度上信任你,才真正決定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空間。
一個不能真正信任別人的人,也很難成為別人真正信任的人:你對誰都留有余地,別人對你也會如此。不過,即便你真正信任的人,未必也能真正信任你,道理很簡單,各自的圈子不一樣,評價標準也不一樣,也許他們有更可以信任的人。信任與被信任,都不是一句話的事,而是長期一點一滴積累的結果。
信任是有層次的——
基于人品的信任,它的真實含義是:這個人實在,不會欺騙人,不會胡來。有了這一層,一般性的交往就不會存在問題,就不乏三朋四友。
基于能力的信任,它的真實含義是:這個人擁有做好這件事的實力。有了這一層,就不乏晉升的機會。
基于人品和能力的信任,它的真實含義是:這個人不僅有能力,而且可靠。有了這一層,就有了真正的托付和授權。托付者不僅會放權,而且會放心。我們在現實中經常看到的“放權不放手”的現象,原因就在于并不放心。
那些經常對他人憤憤不平的人,也許應該反思一下:別人為什么會那樣?而對那些經常對他人評頭論足的人,也需要思考一下: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要想公道,打個顛倒。
人在江湖,這些都是不得不認真弄清楚的問題:有幾個人真正信任自己?信任到什么程度?自己取得他人信任的資本是什么?信任自己的人都是什么層級?
你的結論不僅能夠反映自己目前的處境,也影響著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