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語:
有足夠的理由讓我們對張敏杰二十多年的繪畫歷程做一次回望。這么說是因為在當代畫壇,很少有人像他那樣保有著旺盛的創作力和藝術才能,他在版畫、油畫、雕塑、壁畫四個藝術門類打通跨越,創作的作品足以構成一次飽滿的展示,印證著張敏杰作為創作主題的精神自覺和具有的學術意義。
確切的說,張敏杰的所有作品都是根據自己生命體驗和視覺感受,尋找傳統文化、地域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切入點,試圖通過生命意識和文化個性,用心靈觸摸現實生活的質感,追尋一種流逝的生命遺痕,以顯現其特有的人文價值。
時 間:2012年5月
地 點:杭州張敏杰工作室
受訪人:張敏杰
采訪人:孫藝萌
SHMJ:個人經歷對于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而言至關重要,聽說您是30多年前震驚世界的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能否講講您曾經的那段經歷。
張敏杰: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那場災難仿佛是在昨日,當時我被壓在瓦礫中4小時后被同事艱難救出,也永遠失去了妹妹,我因胸椎11、12節骨折、頭項8公分的外傷,在一周后被轉移到石家莊醫院療傷,3個月后我出院回唐山,24萬人沒了我還活著。雖外傷痊愈,但內心的傷疤還在發炎,在生活中、在創作中這種感覺一直追隨著我。當然,這場經歷使我面對生活愈加豁達,在創作中追求生命在畫面中的流動感。似乎在不自覺的狀態中就形成了,當然這里的故事多可能是性格使然。
SHMJ:您的故事多,就請講講您的故事吧。
張敏杰:我不喜歡呆在沒有一點聲音的空間里。1966年,小學一年級“文革”開始,我穿行在鋪天蓋地的大字報中,迷戀上面畫的各種漫畫,這可能是我入門繪畫的啟蒙吧。因為學校是省地質隊直屬小學,“文革”沒停課。后來升入初中,我成了學校美術小組的骨干,在林彪摔死在蒙古溫都爾汗事件中,我畫了一套漫畫有20幅張貼在教室外墻上,以“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的大標題吸引了全校師生的眼光,獲得了學校領導和美術指導李儒懷老師的贊賞。因愛唱歌,我同時又進入了學校文藝宣傳隊,丁銳老師還專門送我到唐山地區戲校學京劇。那個年代是樣板戲的年代,我的代表作就是“沙家浜”里的郭建光,《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高中畢業,我第一個寫出挑戰書響應黨的號召到農村去接收再教育。當然,繪畫、唱歌成了我在農村的主要工作,不久被抽調到區“知青辦”集訓,后被區文工團選中當上了舞臺美術工作者。唐山大地震前3個小時我還在趕畫一場話劇的布景,不想地震永遠地毀掉了它。因為宣傳抗震救災我畫了十幾幅宣傳畫,因為是文工團,我又成為了一名宣傳重建家園的演員,演過話劇、評劇。我這個人愛冒險,在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上學的一次考察中,我孤身一人被提前來臨的大雪堵在了四川甘孜黒達地區,山路斷絕而不能回返。面對著兩種選擇:要么等到來年積雪融化后再出山,要么徒步走過海撥4200米的大雪山,穿過有猛獸的原始森林,到達山那邊第一個有人煙名叫翁水的小村。我選擇了后者,當我重負爬行到大雪山丫口時,看到頂峰外無垠的世界,我有一種征服感,面對在原始森林中腳踏枯葉沙沙聲響的恐懼,當晚上8時遠遠望見村落的星星燈火頓時力量倍增。當我回到昆明才知道出游三個月,最后一個月因困住山野無音訊致使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系主任宋源文焦慮萬分,已委托云南、四川省美協派人尋我已久……
SHMJ:這是您人生的重要歷練,這肯定對您的創作有著難以言說的作用。
張敏杰:名言“用微笑面對殘酷的人生”是我人生的座右銘。的確,當我無數次面對坎坷時,這些經歷成了我回望人生的力量源泉。當然,后來就是接著各項好事接二連三地落在了我的頭上。1989年“第一屆中央美術學院聲樂大獎賽”我獲得了美聲第一名,呵呵,評委徐冰、易英獎給我了一塊石英鐘表;1990年畢業創作石版畫《石頭寨系列》獲日本第一屆札幌國際版畫雙年展特別獎;1994年木版畫《平原上的舞蹈》獲日本大阪“第五屆國際造型藝術三年展”大獎。那一年10月中旬,突如其來的日本電話讓我措手不及,激動不已:高額的獎金,大阪關西國際機場中國駐日本大阪領事館官員送上的花束,在頒獎現場面對各國記者的采訪,回到國內后立即受到國家文化部副部長劉德有的接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的頭版頭條……自1990年——2000年10年間獲得國際各項大展獎勵10項,國內各項國家獎10項,真是驗證了那句“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的名言。
SHMJ:在您看來,這句話的實際含義遠非如此吧?
張敏杰:的確,我很認同易英、殷雙喜、鄒躍進等藝評家對我作品的評論中一直提到的“生命意識的獨特表達”,實際上,我們這一代人都有非凡的經歷并有著對作品精神層面的追求,當然常規的創作模式造就了這批執著、努力的藝術家。那場生命在瞬間消失的陰影驅使著我不停的在作品中尋找一種我想要的東西,作品的“慣性”思維模式造就了患有通病的作品,這是我在創作中極力擺脫的。藝術創作的兩個層面“技”與“藝”的完美結合是作品成功的關鍵,我做版畫是通過印痕來體現出一種有別于直接繪制的間接性圖像形式。我畫油畫是通過色彩造型語言體現出直接繪制的特殊美感;我做立體作品同樣是利用材料語言傳遞出我的想法和追求。前者是從材料語言上講此因素至關重要,它決定著視覺效果表達的成敗。而先于材料之前,畫者內心深處的藝術感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前提,藝術創作與工匠不同,在這個屬于精神層面的勞作中,需要一種形式與精神的創造力,當然沒有精湛的“技”,“藝”也就無從談起,我始終認為,優秀的藝術作品無畫種的區別。雖然各種畫種之間的差異使它們各具特色,但更重要的是“藝”自身,是藝術家精神性創造的盡情表現,好的作品是“技”融于藝術表現里而非炫耀或沉溺其中。
SHMJ:您在中國美術學院負責壁畫教學,那您除了版畫、油畫創作外,壁畫也是您創作的重要內容了。
張敏杰:當然,在畫種或稱之為材料在壁畫教學中,所有畫種在壁畫形式中都是以材料語言存在的。當代壁畫創作以其獨到的藝術形式,或具象或寫實、或抽象與意向、或硬性或軟性材料,或繪制或印制材料顯現出它的多元化。這里不難看出,油畫、版畫、中國畫皆是壁畫材料中的一部分,壁畫作為依附于特定建筑空間環境中的視覺藝術,在室內、室外、天頂、地面上要求的材料自然有別。當然,作為與人類文明史同樣久遠的壁畫發展至今,壁畫創作有著它一套既陌生又規范的模式。1995年我在中國美術館做個展時,時任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副主任的張世彥教授看到我的作品時稱作品有著“特殊的壁畫語言張力”,并邀我到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做了一場講座并引起好評,看起來我早就與壁畫結緣了。壁畫講究形式,而形式語言如同一件花衣服誰都可以穿,但如何穿的好就另當別論了。我喜歡在理性的控制下設計畫面,以技術的偶然性努力超越具體的物象表面,盡量以理性地思維把潛藏的語言表現出來。坦白的說,我喜歡用思想去捕捉東西,將朦朧的感覺轉化為清晰的圖像。當然這些靈感可能就在茶余飯后。不同的材料在我需要時或是更能充分表達我的想法拿來所用。1990年后,我同時制作版畫、油畫、立體作品。負責壁畫行政與教學之后,我的創作不自覺地進入一種專業的思考,而壁畫特有的形式語言反過來影響著我的創作,進而引導我不斷地“跨界”。
在幾十年里,版畫的石版、木版、絲網版成為我的主要手段,油畫直接繪制的快感也令我每年都要有新作品,而壁畫從小型到大型也做過多件。2009年我在接受浙江省重大歷史題材創作任務時,創作了一幅與以往不同的大型木版作品,之所以選擇元朝初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杭州后所述的精彩片段來創作,緣由有三:一則,杭州在公元六世紀已有木版雕刻印刷,至南宋已成為全國制版與印刷的中心,其刻印細致瑰麗,線條細如發絲,成為木版經典,至元明清始終繁盛至極。二則,明末清初大畫家陳老蓮的作品我最為鐘愛,他生于諸暨,私塾求學于長河(距我工作室2公里之遙),創作鼎盛之期在杭州吳山與我近在咫尺。三則,20世紀初李叔同在杭州第一師范發起并組織的“樂石社”開創了現代版畫之先河。作為身處杭州的版畫之人情感深處一直有一個夢緣,那就是利用傳統木刻形式作一幅解渴的大型黑白木刻。15世紀的德國藝術家丟勒的木刻作品是我難以忘懷的經典,2年前在美國費城博物館看到的他那400cm×400cm的大型木刻時,好半天我都沉浸在難以言表的激動中。因此,這幅180cm×960cm的大型黑白木刻用掉了我兩年時間。
SHMJ:英語中“批評”的原意就是“標準”,十幾年來許多批評家對您的作品關注有加,他們言論的關鍵詞是否反映了您的真實想法?
張敏杰:是的,如果批評家的理論和方法與畫者的意念與想法相一致,那無疑畫者的作品將得到較好地延伸,當然相悖或許能誘使畫者發現另一種可能性。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和批評家之間達到了和諧,我更希望看到批評家與我之意念有相悖之處。
SHMJ:您十幾年連續不斷地參加國際大型展覽,引起國際藝術界的關注,并有機會親身體驗了當代國際版畫的發展趨勢。作為一種參照,您覺得中國當代版畫在國際潮流中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
張敏杰:版畫由于自身郵寄方便可大可小的優勢,成了進行藝術探索和展示最活躍的領域。總的趨勢看,國際版畫一直集中體現在中性化和純粹化的領域中。2009年3月我應邀參加了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美國年度版畫大會,與會者3000余人盛況少見,一周百余場的演講、幾十次的技術表演,使1500平方米的交流與材料會場每日人流爆滿。從3厘米的微型版畫至百米長的大型制作,從原始的手工操作到即刻完成的銅版蝕刻全過程技術(包括涂防腐劑、繪制、酸腐蝕)著實令我吃驚。專注于抽象圖示和寫實為主題取向的作品,專注于主體感悟、超越物象規律的作品,專注于材料語言和技術研究成為國際版畫發展的主流。當代中國版畫隨著不斷與國際版畫對話已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體系,早已走過了對視覺經驗和形式要素研究的初級階段,引起了各國專家、學者對中國版畫的高度關注。我想,當代中國版畫作為國際版畫藝苑中的一支主流隊伍已為時不遠。
SHMJ:自1990年起您的作品不斷地在國內外重大藝術展覽中獲獎:1994年《平原上的舞蹈NO.2》在日本大阪國際版畫三年展上獲大獎;2005年在日本神戶兵庫國際繪畫藝術展中獲得銀獎;2009年在韓國首爾第15屆首爾國際版畫雙年展中又獲得銀獎。這些不斷獲獎的作品說明了您在藝術創作中的成熟和突破。日本國立國際美術館館長木村重信在其著作《現代藝術論》中把您稱作“一位民族性的畫家”。在您的藝術創作歷程中,幾個重要階段,是如何一步步跨越的?
張敏杰:這是舊話了,當然亦是難以回答的問題。創作至今,按藝術評家所言我基本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80年代以感性化的牧歌式風情為語言追求。二是90年代以理性的超越與具象的形成。三是2000年以來以精神性符號與現實主義主題的直接感受為主要追求。九十年代以鄉土文化的復雜內涵去表現一種情感和意志,在現實主義基礎上追求形式語言而啟用舞蹈形式化的設計,具有象征性而非關注舞蹈本身。大阪三年展評委,美國大都會博物館21世紀館館長威廉姆斯言道“張的作品以形式創作的東方性語言讓我感到了驚奇,能在7500件作品中奪得大獎,是作品精湛的技術將生命主題的精神性特征暴露無遺。”此時期以后,對精神層面的關注成為了我的首選,創作了《墻》系列。2000年后面對世界上發生的諸多問題,作品開始由生命本體的關注逐步融入對社會的關注。2004年我用了一年時間實踐我的另一作品計劃,整個作品由85cmX60cm大小的32幅畫面組成并套印五色,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喜歡不停的挑戰自己帶來的快感。當作品展示在日本兵庫縣立美術館大廳中,那特殊的視覺感染力讓我倍感欣慰。面對贊譽我在此又制定了新的計劃和創作大型版畫的欲望。我一直認為,版畫的優勢和特質是任何畫種不能替代的。1991年當我的作品《石頭寨NO.3》第一次獲國際獎之后,在一種沒有明確空間界定的創作理念中又創作了《城墻上下的舞蹈》系列,這種話語體系在10年中一直是我創作的主軸。當然,在不斷地出國考察和比較性研究中,在冷靜思考和回望后它逐漸促使著我的審美理想與藝術追求努力與時代同步。
SHMJ:看您的作品總能感覺到一種氣場內外的涌動,從《城墻上下的舞蹈》到《平原上的舞蹈》,從《游戲系列》到《無題系列》。您的創作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
張敏杰:我的大腦里有許多想法,但苦于事物性工作較多實現的太少了,有時一個靈感來臨,不論做什么要立即記錄下來。我創作時要么聽收音機,要么就是電視新聞的滾播,我不太喜歡呆在一點聲音都沒有的空間里,這可能是1989年我獨自一人在遠離人煙的雪山和原始森林里行走受驚后留下的毛病。當然收音機的故事和在電視的圖像中同樣能受啟發而添加新的靈感。我基本是在“擠”出的空隙中創作而樂在其中。
SHMJ:您在中國美術學院工作十幾年,杭州給您的感覺如何?剛才送走的好像是一位日本客人。
張敏杰:是的,你的眼力很準。作為一名北方人,我喜歡這里歷史悠久、人文氣息濃郁。在植被豐富的空間里,人們以一種低調內斂和溫潤的性格,使這座城市透露著雨西湖的朦朧美。剛才送走的日本朋友是有人托他給我帶來了一瓶日本酒。我在日本有一位忘年交——山口雅三先生,他是一位版畫家,1986年他時任長野縣版畫協會會長時,由于兩國之間版畫交流不斷聯絡我們認識。他熱情謙和,1994年我獲獎赴大阪出席活動時,他邀請我到長野參觀訪問,隨后,我們倆策劃了中日版畫BRIDGE展,連續舉辦了四屆。兩屆在中國我來策劃,兩屆在日本由山口雅三策劃,隨著友誼不斷加深到后來我們彼此在書信往來中以父子相稱,這段情誼使得我將女兒送去日本留學。女兒在日本的日子里,得到老人和夫人非常細心周到的關照,女兒去另外一個城市讀書,每月都能收到山口寄來的日元和食品,連續6年不斷。這期間我和夫人先后2次去日本探望,但遺憾的是,老人俏俏離我們而去。后來從夫人口中得知怕給我們添麻煩而未告知,在后來探望老人家舍時,看到山口先生生前貼的滿滿一墻我們倆人的交往書信,百感交集。剛才的日本酒,就是日本山口雅三夫人托人給我帶來的新鮮烏梅酒,來,我們一同品嘗品嘗。
SHMJ:真是令人感動。這能拍一部電影了。聽說您授課非常受學生歡迎,壁畫教學從本科生到研究生,您是如何安排和教學的。
張敏杰:教師職業,這個人類心靈工程師的責任時常提醒著我馬虎不得。在本科生的教學上我負責第一工作室的創作課程,這些“90后”被稱為“卡通一代”或“動漫一代”的學生,有些教師與他們真是難于談得攏。他們性格雷同、沒苦可吃,是崇高的理想和責任感皆無的個人中心主義者,因聽煩了父輩的期待和長期炮轟式的理想主義教育,我們還是以“諄諄教誨”肯定行不通。在教學上,我喜歡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在對繪畫本體的把握、修養、學識、閱歷等諸多因素中找出對繪畫的直覺悟性和藝術的敏感度。你講大師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天頂壁畫,要講他做壁畫四年前如何不情愿地接受又如何艱難的完成,將技術與材料溶在故事中,要將枯燥的課程編成故事講給他們,有聲有色。講《梅杜薩之筏》一定講契里柯英年早逝,為藝術如何用半年時間暗訪幸存者,如何勾勒出4個階段的草圖,最終如何完成,這就將創作過程從自定選題、收集素材、構畫草圖、反復推敲草圖、最終確定的全過程讓其領悟。所以,在課件教學、范畫教學、示范教學等課程中,我認為教師應具備理論家的才學,哲學家的思辯,表演家的魅力,畫家的動手能力。對于研究生教學就需在兼容并包、中西合并多層面上給其下書單,讓其多讀書,并有機會讓其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久前我們剛完成的近900平方米,700余人物的大型天頂壁畫中,在課程允許的前提下讓研究生參與了此項工作的全過程,因為壁畫創作實際上是一個公共藝術工程。它是一種現代城市文化和藝術的總體概念,除了造型藝術之外、廣告招貼、公共設施、景觀園林、大眾傳媒、環境藝術、視頻傳播等實用藝術的合理掌握和運用,才能使經得起歷史拷問的作品在公共空間中不敗。歷史上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既是畫家又是雕塑家、建筑家,從某種程度上看亦是科學家。我們所培養的學生雖不能如此,以及我們的這一理想雖不能如愿,但從實踐的角度要讓研究生深入到工程的每個層面;從與甲方談合作到草圖線稿的創作;從色彩稿的設計到與甲方設計稿的談判;從線稿的放大到壁畫的繪制;從作品包裝箱的設計到天景畫完成品的吊裝。應該說,此項工程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了壁畫創作的全過程,研究生階段的課題研究成果使他們在面對公共壁畫創作時能得心應手。
SHMJ:最近看到了您2011年完成并由浙江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版畫組畫《足跡》,作品從1921年到2011年建黨歷程的90個歷史畫面,場景宏大生動,令人感到很震動。請問您是怎樣想起創作這樣一套具有史詩性的作品呢?
張敏杰:2010年我接到中國美術家協會關于創作建黨9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的邀請,從那時起,我就開始醞釀和構思。是單幅還是組畫,是版畫還是油畫,經過大量的案頭工作最后決定以版畫組畫的形式出現。作為我們這代人都有的一種歷史情結,在思索中,似乎靈魂得到重新拯救。1921年至2011年,無數個光輝的足跡編織成了中國人的回憶,人們曾無數次打開這扇歷史之門來打量著歷史的背影,無論哪一個歷史學家都曾希望客觀地書寫這部歷史。然而,如此的眾多事件卻從未有畫家用畫筆去整體表現過,這一部起伏跌宕、比戲劇更具戲劇性的黨史不得不令我們面對這一歷史課題的創作而停筆思考。在面對無數個決定歷史命運的瞬間,我一次次被感動。最終我利用建黨90周年中,每年選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組成90幅畫面形式進行創作,以重大事件、重大活動、重大成就、重點人物為節點,用畫筆將有限的、片段的、讓人難以忘卻的記憶慢慢地縫合起來。經過痛苦與快樂交織的折磨后作品最終完成,站在作品前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快感。
SHMJ:看到您記事本上羅列著許多事情,您今年內有什么計劃和創作任務?
張敏杰:去年在創作組畫的同時,還接受了浙江美術出版社的編書約稿任務《黑白畫的高度》,整書以學理的方式將1000余幅600頁的黑白藝術作品進行分析評價,得到了較好的反饋。今年大同國際壁畫雙年展,中國美術學院以獨立展示區塊的形式進行展覽,我院這部分我來組織策劃,于9月28日在大同展出,工作量較大。不久前浙江美術出版社又約我編輯一本《壁畫的高度》,盛情難卻只好接下來,看來又有一場硬仗要打了。眼前是壁畫系本科生,研究生的畢業創作,6月份要進行畢業展覽和答辯。8月份第五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入選的作品還需裝裱處理,對了,6月上旬去韓國參加東亞國際版畫邀請展系列活動。9月東京國際版畫邀請展,10月參加廣州美術學院版畫創作年會和北京798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11月“大美四川——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作品創作,我準備創作黑白木刻20幅,等等。每年如此但故事不同。
SHMJ:看您身體素質非常好,再多的事情很難壓倒您。
張敏杰:謝謝,1975年一年的農村知青生活給我奠定了一付好身體,后來有不斷鍛煉的習慣,今天還有底氣。從陜西到四川,從云南到西藏的旅途,我經常把隊伍甩在遠處。喜歡冒險,在黑夜、孤獨、陌生的異處,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都會令我興奮,這種骨子里無法抹去的習慣也鍛煉了我。2010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去新疆北疆考察時,我和國畫家王界山、水彩畫家陳堅等同仁白天寫生爬山,晚上帳篷高歌,非常愉快,回來后我以日記的形式創作了木刻組畫《新疆日記》30幅在軍事博物館展出,當時和老朋友在那相會時,新疆的美好記憶又浮現在眼前。
SHMJ:希望能看到您更多的新作,祝您青春常在。
張敏杰:謝謝。